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解析版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5:1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九)
(测试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1.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3.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5.1937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中说:“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材料说明
A.各党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 D.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主要矛盾
6.“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的人民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7.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4: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
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D.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8.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所谓“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9.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10.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蔵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
C.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D.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1.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央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12.“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13.“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这一评价适用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5.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16.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7.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外交胜利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
A.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减轻农民负担
C.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D.改革经济体制
19.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20.尼克松在回忆20世纪70年代一次出访经历时曾感慨地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他在这段话中所反映的事件是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万隆会议召开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交
21.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22.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运动
23.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24.1958年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在进行“大辩论”时,有的社员提到反对将自己的新房、好房归公;有的认为1959年要达到“小麦亩产6000斤至1 万斤”的高指标,是不可能的,但都不愿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怕被辩论成“右倾保守”。但社员也不相信报上刊登的那些所谓高产“卫星”。有的社员说:“徐水一棵白菜重几百斤还不像水缸一样粗吗,这怎么可能呢!”这次讨论反映出
A.“三大改造”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
B.人民公社分配制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C.“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已得到纠正
D.“共产风”和“浮夸风”对基层社会的困扰
25.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C.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D.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二、非选择题
26.(1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因素。(2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共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1952年、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092
19505
19
材料三 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
——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元旦)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6分)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1956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
28.(12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政治文明的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开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次大会。最要者为通过《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及选举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体委员……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1949年9月30日)
——节选自《竺可桢日记》
(1)材料一中记载的会议体现了哪些精神?评价这次会议的影响。(7分)
材料二 三点至怀仁堂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日通过国家大宪章,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所以外国记者亦特多……票写好后分为八组,十个票箱投票。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周总理主席,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1954年9月20日)
——节选自《竺可桢日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的发展,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5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6分)
阶段检测(九)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的秩宗,商朝的卜、巫、史,西周的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神权与政权的结合,故选C项。
2.A 【解析】汉代漆杯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汉代漆器制作是官府控制的,而且分工较细,这反映出当时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故A项正确。
3.D 【解析】根据材料中“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方针”的信息,可以看出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方式,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4.B 【解析】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正确。
5.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蒋介石同意与中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故D项正确。
6.B 【解析】据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可知,新中国政府颁布的此项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并且赋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利;由“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知,新中国未照搬苏联的民族制度,而是从本国国情和历史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
7.D 【解析】根据题中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英国外交大臣、苏联外长、越南代外长、法国总理兼外长,可以看出其中柬埔寨和越南属于印度支那,由此可知是解決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会议,在会议中周恩来与苏、美、英、法以及朝鲜半岛、印度支那相关国家针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开展会谈,故D项正确。
8.D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故D项正确。
9.C 【解析】注意材料中时间“1953年”以及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全国举行普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了重要准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人民民主迈出的重要一步,故C项正确。
10.A 【解析】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解答须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故A项正确。
11.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故B项正确。
12.B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建立以来法律创建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中“过渡时期总任务”一处可以判断该宪法是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历程是从1953年开始的,故A项错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国家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故C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颁布的,故D项错误。
13.B 【解析】由材料中的“少数民族自治”“因民族制宜”等关键信息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
14.C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C项正确。
15.C 【解析】据材料“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公社有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的现象,公社属于国家权力,信用社的资金体现了农民利益,故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故C项正确。
16.C 【解析】中共中央在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按计划收购粮食,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将农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中去,故C项正确。
17.D 【解析】根据“1971年”、“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D项。
18.A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副业,这是对以往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A项正确。
19.C 【解析】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几乎全部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本科教育,并有留学经历,这说明民国时期的教育为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2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答案为A项。
21.C 【解析】“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成思危在论述中国和西方的政党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合唱”主要指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正确。
22.C 【解析】1958年中共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受左倾错误干扰,出现浮夸风、共产风等偏激行为。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奇迹”反映当时农民不切实际的浮夸风,可判定为“大跃进”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23.D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时还没有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也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尚未提出,中共八大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不想再走苏联所走过的弯路,所以也针对苏联经济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反思,故D项正确。
24.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共产风”、“浮夸风”下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社员即基层的困惑,故D项正确。
25.B 【解析】中美关系缓和之际,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为此中美需要合作共同对抗苏联,材料正是这一背景信息,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2分)
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4分)
(2)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4分)
(3)因素: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政权性质、国际形势、民族文化、个人因素、国民意识、历史经验等。(2分)
27.(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2分)
作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4分)
(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2分)
原因: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新中国建设经验的欠缺。(4分)
(3)心态:乐观自信。(1分)
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1分)
(1)精神:政治协商、民主平等、爱国主义(3分)
影响: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准备;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4分)
发展:五四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或答民族平等)(3分)
原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或答一五计划)(2分)
29.(1)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从务虚向务实转变。(2分)
评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了外交理念的变革;开阔国人视野,增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有利于近代中国融入世界潮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
(2)新态势:注重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趋灵活,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思想更趋成熟,“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运用;对外交往领域更广泛。(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