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红烛 讲义—福建省2020年秋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红烛 讲义—福建省2020年秋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上册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18: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
【原文】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写作背景】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文章概述】
第1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第2节
  第2、第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第3节
  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5—7节
  第5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古代诗词中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做“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8、9节
  第8、第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诗歌主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文章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红烛精神】
①崇高的人生追求
“红烛”意象的三个特征:颜色的红,诗人的心与红烛有着相同的颜色,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也正是诗中描写的红烛的另外两个特点:创造光明和伤心流泪。
②不屈的民族气节
闻一多的爱国精神,不仅止于情感、思想,还用义无反顾的行动诠释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风骨:作为诗人,他心系祖国,坚持以笔为号,吹响时代的呼唤和呐喊;作为学者,他摒弃良机,拒绝赴美讲学的邀请,选择留在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身旁;作为常人,他经济困难,仍坚守气节,舍弃丰厚报酬,拒绝为国民党高官制印;作为斗士,他大义凛然,敢于正面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和卑劣行径,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
【写作特点】
1.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
诗歌中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3.多种手法的运用。
(1)比喻:第二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2)拟人: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第五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
(3)反复:“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建筑美】
(1)品味引用的首尾呼应
从整体来看,在诗歌前面,诗人以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引子,领起全篇,托出了诗歌言说的对象,引出诗歌的主旨,即对忘我燃烧、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的歌颂和赞美;在诗歌结尾又引用《曾国藩日记》中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对联表明心志——坚守理想、忠贞不贰,矢志不渝。诗歌以引用起,以引用终,首尾呼应,结构丰润圆满。
(2)体悟情感的抑扬顿挫
全诗以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情感发展既清晰明了,又富于变化,可谓跌宕起伏,抑扬顿挫。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这“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展示了诗歌内在的形式美。
(3)聆听心曲的一唱三叹
《红烛》一诗共九节,每一节均以“红烛啊”发端,诗人以“红烛”为言说对象,也是情感寄托,由点到面,使内容得以扩展,感情铺开以后,再由这句话回到原出发点,不致使抒情失控。诗人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实在反思自身的倾心交流。“红烛”像一根红线串起诗人“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的情感珍珠,也凸显了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诗歌主题。
反复咏叹法:早在先秦《诗经》中就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如《关雎》。就是让最能激发感情或最能标示感情发展线索的语句反复出现在诗文中的一种抒情方法。
作用:其主要作用是使诗文显得委婉而意味深长,增强抒情效果;在激情奔放时,对感情抒发起一个控制作用;直抒胸臆,揭示中心,并以此为中心把零散的材料贯串起来。
【类文阅读】
太阳吟
闻一多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太阳吟》作于1922年7月诗人赴美留学两个月之后。闻一多是一个具有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的诗人。身居异国他乡,饱尝了民族歧视的苦楚后,便无比思念祖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渴望骑上太阳每天返回家乡,看望祖国一遍;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意象奇特,匠心独运、情感热烈,传递出如火一般的爱国深情。太阳这一日夜忙碌穿梭于宇宙之间的形象,充分地展开浪漫的想象和神思,把个旅居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一首浪漫、唯美和爱国相结合的最佳诗篇。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指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美好的生命要自己去绘画,去创造和奋斗。
B.这首诗先说“绿”最后说“黑”,因为生命是从生到死的过程,而诗句中绿和黑也正好对应这两个阶段。
C.生命有悲哀,但更有色彩,因而我们要更溺爱生命,珍惜自己。
D.诗歌中,作者将绘画中的色彩引入诗歌,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与不尽的遐想。
(2)试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又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8.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9.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1.【答案】A
【解析】A项,“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错,应为“生命是无价的”。
2.【答案】诗歌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过程,劝诫人们珍惜生命,勇于创造,关爱生命,珍视自我。
7.B【解析】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D项,反映了与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而非全部知识分子。
8.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解析】本题的信息在文章第⑥段到第⑧段。文章第⑥段,写闻一多从北京到昆明的转移中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思想也有了大的变化,其中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的贪腐暴露在他眼前。第⑦段,反对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表现出来的专制主义思想。第⑧段,写闻一多受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诗歌的影响。
9.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取民主的运动中;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解析】把握“转变”的含义,要注重筛选闻一多的变化。比如思想方面的变化、做法的变化等。如,闻一多开始是埋头书斋,后来是投入到民主运动中;开始是逃避现实,到后来是为现实呐喊;开始是反苏反共的,后来希望加入共产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