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原文】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李斌
李斌,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
2.了解时代背景
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工匠精神”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3.了解“工匠精神”
来源:“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
释义: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4.了解文体—新闻评论
【含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表现方法】表现方法
(1)夹叙夹议: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
【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
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二)字音字义检查:
1.明确字音
挑剔(tī)
精湛(zhàn)
造诣(yì)
锉(cuò)
雍容(yōng)
臻于(zhēn)
出类拔萃(cuì)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活动一】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时代特性,提倡工匠精神;
第二部分(第2到第4段),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部分(第5段),倡导工匠精神,总结全文。
【活动二】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引用《说文解字》观点,点出什么是工匠精神,然后寻因溯果,层层深入,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阐明该怎样,不该怎样。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升华主旨。
四、深入研读文本
【活动三】细读文本,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
①炉火纯青的技术 ②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③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④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⑤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 ⑥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活动四】赏析文中重要语句。
①“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②“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活动五】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角度1】分析论证方法。
①引证法:文中,作者多处引用,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分析论述,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②对比论证:如“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边破边立,写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③类比论证:比如第1段“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④假设论证:如第4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⑤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角度2】分析语言特色。
①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富有节奏美。
②语言丰富生动,富有时代性。如“高精尖、炫彩酷”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再如用“气质雍容、活力涌流”使企业拥有了人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厚植工匠精神对企业的意义。
③本文运用大量成语,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活动六】联系现实,谈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观点一:工匠精神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第二,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第三,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但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经济发展的隐忧所在。
观点二:工匠精神在员工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有关。????????
课堂小结: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七、课外素材积累
1、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2、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3、匠人,如果觉得自己的作品“太棒了”的时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4、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答案就是小批量生产,甚至单独定制!凡是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一定是不符合“工匠精神”的。
5、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墓志铭(míng)
挑剔(qī)
强筋建骨
凝神铸魂
B.雍容(yōng)
造诣(yì)
格物制知
出类拔萃
C.浮躁(zào)
精湛(zhàn)
感人肺腑
尽心竭力
D.雕琢(zhuó)
推崇(chéng)
瑧于至善
离群索居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最近,《陈情令》的官方微博也终于公布了最后的结局,与肖战曾经发布的长文不谋而合,也让观众们看到了圆满结局。
②对于恶搞经典的行为,必须认识到其浅薄和无趣,需要金刚怒目,更需要大张挞伐,以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经典教育将人们引至高远境界。
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就是一位在紫砂配色上独出心裁的艺术家,她的调配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④在这场荡气回肠的决赛中,哈勒普展现了她钢铁般的意志,但连场的恶战让这位罗马尼亚姑娘心劳日拙,连续的厮杀严重透支了她的体力。
⑤山东人聊以自慰的经济总量,虽然还能勉强维持全国第三,但也岌岌可危,已经被广东、江苏甩得很远,且“追兵越来越近”。
⑥他的精神深刻地诠释了工作中的要意,也告诉了我们臻于至善地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伟大。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微电影,从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已广泛发挥作用,艺术的力量已日益增强。
B.钟南山院士关于雾霾的阐述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雾霾对人体具有诱发脑出血、高血压等显著影响。
C.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众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D.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化环境、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的__________,今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_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__________的精神。它的基本__________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在企业家们看来,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汇 焕然一新 精益求精 内含
B.词语??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内涵
C.词汇??耳目一新??千锤百炼??内含
D.词语??焕然一新??千锤百炼??内涵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造成的
B.中国企业丢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C.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D.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所以说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抬升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状态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B.这一“短板”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
C.是必须补齐的全社会的“短板”
D.这一全社会的“短板”是必须补齐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____________。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________。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________。
①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②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③无数巨匠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④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铸造铜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个字。
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什么是“新工匠”
吴晓波
①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迭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④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则差距可能更大。
⑤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⑥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枷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⑦云南白药由云南伤骨名医曲焕章发明于1902年,被视为止血神药,其配方、工艺列入国家绝密。早年的白药,为粉末状的小瓶封装,一姓单传,百年不变。也是从十多年前开始,这家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大开大阖,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剂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如果固守曲老药师的小瓶模式,云南白药恐怕迄今还是一家偏居南国一隅的小而美作坊。由此可见,具有“新工匠”精神多么重要啊!
⑧真正的“新工匠”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
1.针对“新工匠”,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2.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双双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培养“新工匠”精神。
链接材料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参考答案:
选择题
答案C
解析A项,“剔”应读“ti”,“建”应为“健”;B项,“制”应为“致”;D项,“崇”应读“chóng”,“瑧”应为“臻”。
2、答案B
解析①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此处使用恰当。②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凶恶。此处属望文生义。③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此处合乎语境。④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不合语境。⑤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语境为经济总量,对象不当。⑥臻于至善: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C
解析A项,介词残缺,应在“从关爱孤儿、帮扶贫弱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多个方面”前加介词“在”。B项,成分残缺,应在“影响”后加“的观点”。D项,搭配不当,“更高……获得感”不搭配。
二、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B
解析 词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也指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词语:词和词组。第一个横线前的定语是“一个”,应选“词语”。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语境中是政府工作报告使人怎么样,应选“耳目一新”。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也比喻对诗文等做多次的精细修改。语境是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的精雕细琢,应选“精益求精”。内含:动词,内部包含。内涵:名词,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语境中说的是“工匠精神”的内容,应选“内涵”。
2.?答案 C
解析 原句共有两处问题。一是用词不当,应把“丢失”改为“缺失”。二是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应删去“因为”。
3.?答案 A
解析 根据前面的语境可知,中国社会缺乏工匠精神是短板,所以首先要说全社会,然后再说这种现象是什么。
4.答案 B
解析 先整体把握,确定①句为全段的中心句或引子,后面根据前后文的衔接关系,自然就可排出正确句序。
5.答案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6.答案 ①技艺精湛;②敬畏职业;③关注细节;④追求完美(极致)。
拓展延伸:
1、答案 真正的“新工匠”是从传统出发,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价值。
2.答案 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3.答案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云南白药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先后开发出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新品类,甚至还进入牙膏、洗发剂等快消品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4.答案 观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求变;技术上要有所突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