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
辛弃疾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赢得:剩得,落得。
6.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7.“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8.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9.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10.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知识背景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弃疾的词作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抒写爱国思想之作占有极大分量。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派。
作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
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又是爱国词派的代表。
(二)人物轶事
辛弃疾手刃叛徒
当初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的有一个和尚义端,他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因为受不住在义军里当差之苦,竟偷偷地盗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义端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也是理屈词穷,羞愧难当,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那义端真的骑马来到。义端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犀牛),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分子,疾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课文相关剪辑
(一)背景链接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辛弃疾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作者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忘记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二)常识整理
Ⅰ.读准字音
1.稼轩(jià
xuān)
2.遥岑(cén)
3.玉簪(zān)
4.螺髻(jì)
5.堪脍(kuài)
6.揾英雄泪(wèn)
7.孙仲谋(zhòng)
8.舞榭(xiè)
9.巷陌(mò)
10.金戈(gē)
11.狼居胥(xū)
12.佛狸祠(cí)
Ⅱ.词语解释
1.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2.断鸿声里:失群的孤雁。
3.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
4.倩何人唤取:请。
5.揾英雄泪:擦拭。
6.忧愁风雨: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7.遥岑远目:名词作动词,看。
8.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9.一片神鸦社鼓:社日祭神所奏的鼓乐。
10.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11.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12.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思考探究
思考题一: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来源和作用,并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
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
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
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思考题二:本词运用了四组对比,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思考题三: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1)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上阕在塑造这两个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同步练习
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
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
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进而表达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
项是(
)
A.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
写出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
饭否?”关于典故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5.对词中表现“怀古”的诗句所作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按传统的理解,句意是:“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若依据创新观点,则可理解成:
像我这样的英雄,却找不到孙仲谋这样敢于抗击强敌的国君。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昔日的“舞榭歌台”早已荡然无存,而“斜阳草树”辉映下的刘裕故居,却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于是生发了类比联想:自己同刘裕一样均来自北方,刘裕竟成了南朝宋武帝,自己又何尝不能建立霸业?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
坛祭祀山神庆祝胜利而返。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北伐,幻想像汉朝那样,却落得北望敌兵而仓皇失措的结局;诗人用此典故,意在劝谏汲取张浚仓猝北伐兵败之教训。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既是“词眼”,又是全词的高潮。至此,诗
人忠义之心和盘托出!尽管忧愤难抑,但66岁的诗人那种为国杀虏的浩然正气却腾涌而出,跃然纸上。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
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
巷陌(mò)
屹然(y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gé)
敛财(liǎn)
D.堪脍(kuài)
汜河(sì)
嘉许(jiā)
粗犷(guǎ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愤概
谋取利益
频繁
发号施令
C.南渡
神鸦社鼓
祭祀
矫揉造作
D.理睬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高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C.赢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请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这首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宵夜赏灯的盛况,其中几处摹写灯火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学者梁启超则评这首词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请谈谈你对“那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银胡觮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③娖:整理。?④银胡觮:银色的箭袋。⑤金仆姑:箭名。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不染白髭须”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鹅湖归
病起作①
辛弃疾
枕箪溪堂②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③。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鹅湖:在江西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②溪堂:水边的楼台亭阁。③咄咄:语出《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休休:指算了吧。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虞乡王官谷,建“休休亭”。
1.请赏析上阕“红莲相依浑如醉”中“醉”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4分)
13.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D)2.(C)
3.(C)
4.(C)5、(A)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1.C
解析:“戈”应读gē。
2.C
解析:A项“苍”应为“仓”;B项“概”应为“慨”;D项“合”应为“和”。
3.A
解析: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业绩;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4.B
解析:A项“目”,名词作动词,看,望;C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5.D
解析:A项“羽扇纶巾”代指儒者装束,“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项“金戈铁马”代指戎马生涯;C项“红巾翠袖”代指女子;D项“雪”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
6.D
解析:A、B、C三项涉及三个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难觅情怀,只有D项合乎题意。
7.(1)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3)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
8.(1)花千树 星如雨 鱼龙舞
(2)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不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9.(1)对比。(2)春风可染绿草木,却染不青花白的髭须。意谓壮年时代已一去不返。(3)被弃置不用的悲愤牢骚。
10.(1)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移情于景;“醉”字由莲花之红引出,把莲花比喻成喝醉酒的人脸,并写出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的情景,想象丰富,画面优美。
(2)悲愤。下阕前两句用典,借前人被贬的悲愤来抒发自己的悲愤,第三句以“一丘一壑也风流”的故作旷达之辞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通过描写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英雄易老”的悲愤。
11.
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12.
“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形象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13.
①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②从内容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
③从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