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
《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多雪峰之侧》《致云雀》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概述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三千余年来,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在新诗的世界里,诗人们则摆脱了格律的束缚,时而低回浅唱,时而大声疾呼,创作形式更为多样,内容也更为自由。
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二课所选诗歌皆为现代形式的诗歌。诗人们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吟唱,从不同侧面抒写了“青春”这一主题。
主题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等中外诗人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感受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青春不同含义的诠释。
课时安排 4课时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从哪几个方面欣赏现代诗歌?
2.怎样理解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
3.如何理解昌耀《峨日多雪峰之侧》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闻一多《红烛》和雪莱《致云雀》中的意象象征意义?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现代诗歌
专题二: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专题三:欣赏《红烛》
专题四:讨论《致云雀》《峨日多雪峰之侧》
以专题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合作欣赏,带动专题三专题四的自主欣赏。
专题二概述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本专题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了解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概况。
3.把握词中意象,体会词境。
4.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
5.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根据范读音频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吗?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4.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5.你觉得这首诗是现实主义风格还是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
1.诗歌朗读指导
2.诗歌朗读交流
活动二:诗歌欣赏指导
1.推送或展示郭沫若生平及创造背景概况(知识卡片)
2.出示探究问题
(1)根据范读音频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知识卡片)
(2)找出诗歌意象,体会其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5)体会诗歌艺术风格
3.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4.集中指导阅读方法
附知识链接供自主学习: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郭沫若先学医,后从文,阅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创作丰厚。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笔立山头展望》《诗的宣言》《凤凰涅槃》《血肉的长城》《炉中煤》《春莺曲》《莺之歌》《太阳礼赞》《天上的街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集《女神》等;历史剧《屈原》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郭沫若曾任中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中国科技大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昌耀。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1957年被打成“右派”,历尽坎坷,1979年冤案平反后重返文坛。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他历来被人们看作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
背景: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对于昌耀写于 1962 年 8 月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色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按照“由外而内”的次序得出两种相互衔接、彼此相关的阐释和解读。
《致云雀》: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诗歌主题:《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