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一上册
《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短歌行》《归园田居》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白诗人曹操渴望人才、建功立业的政治志向和陶渊明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好的体悟自己的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这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作者及背景: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
,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补充标题解释:“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东晋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诵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1)字音
譬如
子衿
呦呦
可掇
契阔
三匝
吐哺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2)朗读指导:《短歌行》二二节拍
。声音洪亮,慷慨悲凉。《归园田居》二三节拍,读出自由喜悦之情。
二、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一:《短歌行》中作者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你从诗中读出诗人的什么感情?试找分析。
明确:一忧
人生苦短
二忧
贤才难得
三忧
贤才不够
四忧
功业未就
任务二: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近
(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
村庄/炊烟
色彩
(长给人以悠的遐)
所闻:狗吠/鸡鸣
远
(以动衬静,更显宁静、
和平
)
声音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任务三:诗人为了抒发情感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短歌行》善于用典,《归园田居》则善于运用比喻修辞,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两种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释疑提示:1、用典和比喻相关知识
2、效果:具体找到文中的用典句和比喻句进行分析。如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引用《诗经》成句,既贴切地传情达意,又增强了诗歌意蕴。如比喻:“尘网”和“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任务四:从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