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三单元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核心素养】
1、积累基础知识,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欣赏并学习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积累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敲门砖
白居易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怎样的感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自主学习
1.词类活用:
遂命酒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商人重利轻别离
2.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铁骑突出刀枪鸣 老大嫁作商人妇 凄凄不似向前声 暮去朝来颜色故
3.文言句式:
使快弹数曲 送客湓浦口 感斯人言 歌以赠之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4、可以通过听录音或教师、学生范读完成,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讨论,用七言句概括每段内容。
参考:(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心聆听琵琶曲
(3)曲罢自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感慨多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整体感知、合作把握文本
1.这首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凄凉。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有幽愁暗恨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句子可以看出。
3.诗歌中最能反映作者凄凉心境的核心句子(诗眼)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诗人为何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
明确:因为两人有相通的人生经历。琵琶女曾经是艳盖群芳、艺压京城、门庭若市、纵情欢乐,现在是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诗人曾经是诗酒相伴、丝竹盈耳、高朋满座、其乐融融,现在是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结合文本概括。)
5.这首诗叙事、抒情基本是围绕琵琶女和诗人展开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比较讲究线索的安排,这首诗的线索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展开,暗线以诗人的感受和身世展开,两条线索会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由此可见,这首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四、重点研习、由面到点的深度合作探究
(一)对琵琶曲的描写
1.这首诗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一共有几次?这几次描写的方法各自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次。
第一次:第一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第二段。
第三次:第五段“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在方法使用上,第一、第三次是侧面描写,第二次是正面描写。
2.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哪一次?
明确:第二次。
3.重点探究:精彩在何处?
明确:用比喻和摹声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音乐如急雨、如私语、如莺语、如泉流、如裂帛、如刀枪齐鸣、如银瓶乍破,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音乐,用视觉形象描写听觉形象,“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等句子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4.琵琶曲旋律有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它传达的琵琶女的感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舒徐流畅;感情:欢愉。)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旋律:逐渐沉咽;感情:伤痛。)
“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间歇停顿;感情:伤痛。)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旋律:激越雄壮;感情:悲愤。)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旋律变化?
明确:有弦外之音。旋律的变化正反映了琵琶女身世的变化。舒徐流畅的旋律象征她“曲罢曾教善才服……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火红青春。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与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都令她留恋,故而旋律表现得清脆圆润、舒徐流畅。逐渐沉咽和间歇停顿的旋律象征了她“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生活变故。最后,激越雄壮的旋律使得音乐情绪突然高涨,突出表现了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二)诗歌意象的解读
1.明月
诗中共有三次借月抒情的地方。
第一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概括为“雾月”。此时的作者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朋友即将离去,“江浸月”衬托了离别时痛苦凄惨的心情。虽然有明月、江水、美酒、朋友,但心情像江水长流不断,把月影弄得支离破碎,“江中的月”正如作者的心,是用环境衬托心情。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概括为“明月”。在与琵琶女相见并聆听了她高超的演奏后,用这句诗形容人们都为琵琶女的琴声所倾倒,用江面倒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烘托出环境的凄清以及听者的共鸣。
第三次,“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概括为“冷月”。琵琶女的自述中的这句诗写出秋寒之中,江面之上,月亮显得格外明亮,琵琶女在孤寂的生活中,想到的大概是广寒宫与自己处境相同的嫦娥,寄托了她对往事的感伤之情。
2.枫叶、荻花、杜鹃等意象。
“枫叶”“荻花”两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时节,还以自身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杜鹃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蜀王杜宇在让位于大臣鳖灵后隐居山间,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鸣声非常凄惨,在《庄子》一书中就有“望帝啼鹃”的典故。李白也有脍炙人口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其中“子规”正是“杜鹃鸟”。杜鹃象征着悲凉、哀伤。
四、拓展比较之中觅真知
提供两首以音乐描写为题材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一首是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另一首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让学生任选一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比较文章。
提示:
1.《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和《琵琶行》比较。
相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和《琵琶行》描写的时间、情景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写秋夜闻琴,又见到歌女,琴声也都是悲伤幽怨的,歌女生活都是凄惨的,同时歌女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
不同:《琵琶行》的描写更具体细腻,对音乐的描摹、对歌女身世的叙写以及对自我被贬的感叹都生动感人,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基本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月夜歌女的形象。
2.《李凭箜篌引》和《琵琶行》比较。
相同:两位诗人都以生花的妙笔,将感受的声音化为鲜明的形象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从形象中再反味其音声,写得灵活、自如,使人读着他们的诗,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
不同:首先,李诗只写了音乐的美妙,没有写弹者的身世和诗人的感受;白诗既写了音乐的美妙,还叙写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被贬后的生活,诗人通过赏音乐、听身世、作比较从而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琵琶女也有了更深的同情。其次,《琵琶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把琵琶美妙的乐声精巧细腻地再现出来;《李凭箜篌引》却以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精妙旋律予以展现。第三,在对音乐的描写上,《琵琶行》对琵琶曲的描绘,着眼于人的感受、人间常见的事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比喻从正面描写,是以情感人;《李凭箜篌引》则着眼于神仙怪异的感受、人间少见的事物,运用夸张的方法从侧面表现箜篌乐曲的神奇,乃至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