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七单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教学设计(4课时)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荷塘月色》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朴素、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的荷塘月色,进而展现了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学习这篇经典散文对帮助学生学习以后的散文,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两位大师笔下景物的韵味,口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梳理文脉,赏析文章的构思技巧以及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
3、体会景物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感受民族审美心理。
4、写作实践:写出景物的神韵,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朱自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要求: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并记下来。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位医科部,后来弃医从文。都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教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凤沉醉的晚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故都的秋》都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段时间被称为台色恐怖时期。1933年4月,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抗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两字指明猫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番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明确而又深沉。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1937年抗曰战争全面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西南联大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返回北京。晚年有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他毅然签了自己的名字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的散文,有写景文、抒情文和杂文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
《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典范;最后以该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为建设平易、打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做出了贡献。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荷塘月色》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猫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军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选避的一法”。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认真阅读原文,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个性体验。
两篇文章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深受读者喜爱。比较两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篇,
并陈述理由。注意语言简洁连续,100字左右。
3、根据课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故都的秋》
(一)总起
第1段:春恋故都之秋。
第2段:(1)
。
(二)故都秋景
第3段:小院秋晨。
第4段:(2)
。
第5段:秋蝉嘶鸣。
第6-
10段:(3)
。
第11段:秋果胜景。
第12段:秋之联想。
(三)总括
第13段:(4)
。
第14段:直抒胸臆,盛赞北国之秋。
《荷塘月色》
(一)观荷缘起(情)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及周边的树木、晚上的月色。
第3段:(1)
。
(二)荷塘月色(景)
销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2)
。
第6段:荷塘四面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三)月下遐思(情)
第7-
9段:(3)
。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4、仿照示例,选择自巴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赏析。
示例:
文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自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溶的美人。
赏析:(1)运用拟人手法,写荷花盛开与含苞欲放的两种姿态。“枭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妩娜多姿。
(2)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的光华。绿叶的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烁,纤尘不染。
二、合作探究
要求:(1)写下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2)把自己与小组同学交流的收获记录下来。(3)小组长整理后形成本组最佳成果,并在全班展示,师生共评。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选出两篇文章中景物描写最精彩的段落仔细品读,感受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并总结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写景物的神韵的。
任务二:品味文章的情感。
1.《故都的秋》中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该如何理解他与"故都的秋”的关系。
参考:作者的这种情感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有三方面因素。第一,跟旧中国黑暗的时代背景有关,这导致他心情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便他饱受用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有了与众不同的韵味,悲凉的秋味便显出别样的美。
2.《荷塘月色》是来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学者刘锡庆指出,朱自清的“前期散文是主情的,写情感波澜、情绪、印象,以情动人”。结合这一论断,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作者的情感变化如下: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人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我安慰,“且”字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的心态。③"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回到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常表达出思念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遗心中的苦闷,要寻找感情的寄托,才夜游荷塘,寻找宁静。在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憧慢的理想生活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当作者回到家,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道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任务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散文写作的重要艺术技巧。在这两篇文章中,两位大师是如何运用两种艺术技巧的?举例加以分析。
参考:
《故都的秋》第12段作者联想到中外诗人甚至囚犯对秋都有深情,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实现了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增添了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荷塘月色》中想象到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风流而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生活的向往;同时,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任务四:要求以下面的句子为开头,实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清晨,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在小路上,两旁是干枯的树枝,四周是萧索的田野,天空中是浓重的阴云。很多天来,媒体铺天盖地说下雪的消息,看来要成真了,久违了的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