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三单元《登高》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三单元《登高》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20: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三单元
《登高》教学设计(1课时)
【教材分析】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目标与核心素养】
1、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忧国爱民之情,提高文学修养。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
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诗圣:杜甫——本节课学习杜甫的代表诗作《登高》
二、温故知新
1、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成为“李杜”,他也被后人成为“诗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品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
2、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流寓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相争夺底盘。杜甫本人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前往夔州。在夔州期间写下了这首《登高》。
3、文体知识
《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写的为数不多的杂言诗。诗中有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九言句。但以七言为主,故当归入七言古诗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2、听读名家朗诵,把握诗歌节奏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3、再读诗歌,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悲”如何体现,走进文本逐步分析)
四、研读文本
1、理解诗意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2、赏析分析
(1)首联、颔联共选取了几种意象?
风、
天、
猿、
渚、
沙、鸟
、落木
、长江
(2)小组探究: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风急: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高: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哀猿: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清渚白沙: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飞鸟: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以鸟自况,孤独无依
(3)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夔州三峡秋季的景物,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4)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意象。这对于飘零流落在外,又是一个现实主义有阔大胸襟的诗人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无边落木萧萧下”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加上压迫而来的滚滚江水,更显人之渺小和无奈!
(补充流水的意象:1、阻隔: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2、时间流逝或永恒: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愁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前四句重在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远,营造出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无尽悲凉之情。
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认为此诗有八悲,曲尽人生之悲怀
一悲:万里,地之远也
二悲:秋,时之惨也
三悲:作客,羁旅也
四悲:常作客,久旅也
五悲:百年,迟暮也
六悲:多病,衰集也
七悲:台,高迥处也
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
小结:诗人为何而悲?
离家万里,漂泊他乡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7)小组讨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国事艰难,人生潦倒。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恨: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
小结:颈联二句写出“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8)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五、课堂小结:
《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六、作业:改编本诗为散文。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