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20:4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三)
(测试范围:第三单元)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音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青青子衿 矜持 B.呦呦鹿鸣 莜麦 C.荫后檐 地窨子 D暧暧 瑷珲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B.洞天石扉,轰然中开
C.明年秋,送客湓埔口
D.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B.曹操总算是个强悍的英雄了吧,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六十六岁便撒手尘寰。
C.《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歌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D.《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成的。
B.《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感、所闻,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C.黄州城外的赤壁矶,风景壮丽,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感叹时光易逝。
D.有人认为,陶渊明辞官归隐,热爱朴素的田园生活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方式。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①___________________,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②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③____________________,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0分)
材料一:
抄袭是情节严重的学术不端,应该对其零容忍。但是,查重为抄袭设定了一个量化标准。有趣的是,各个高校和不同学位的论文要求居然还不一样,仿佛让严肃的学术不端问题可以议价。比如,有些大学允许本科毕业论文30%的重复率,有的学校则划定了10%的红线。这样一来,是不是意味着有些学校可以多抄一点,有些学校可以少抄一点呢?
零抄袭是一个质的问题,如果把抄袭量化,就相当于把这个问题矮化和庸俗化了。向行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发出这种信号,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查重软件更多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用,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毕业论文的生死线。
(摘编自马亮《查重软件能否当得起“学术警察”角色》)
材料二:
为解决学术不端多发、易发的问题,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出“,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依法依规终身追责”。
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建议,为避免“运动式”“一阵风”治理,防止学术不端的反弹回潮,应不断探索和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例如,保持打击学术不端的高压态势,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学术不端,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学术不端案件,形成“露头就打”“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增强对学术不端的震慑力。此外,还需完善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加强科研诚信独立调查委员会制度建设,加快科研管理与人才评价改革措施落地等。
(摘编自陈磊《加强顶层设计,预防学术不端》)
材料三:
比学术不端更令人五味杂陈的,是翟天临的博士之“易”,和大众理解中的博士之“难”,形成了鲜明对比。“庭有枇杷树,博一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网络段子形容的是博士毕业之难。《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近年来的研究数据显示,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之所以如此,很大一个原因是论文要求较高,许多博士论文甚至是一本书。作为一名全日制博士,翟天临在读期间拍了不少戏,还能如期毕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同样,其科研成果并不突出,又如何被录取为博士后的呢?更进一步,这中间校方有没有做到材料和流程的严格把关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疑问,希望相关调查在研判学术含金量的同时,也能彻查录取培养的详细流程。
总而言之,“翟天临事件”所涉及的话题,远远不止是学术不端,更有超越学术本身外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北影和北大都相继表态发起调查,我们相信会有公允的结论。同时也期待,这件事能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
(摘编自王庆峰《“翟天临事件”不仅仅是学术不端》)
6.下列对材料中“学术不端”的相关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重的学术不端指的是抄袭,为了防止抄袭,各个学校应统一设定量化标准。
B.“零抄袭”本质上是一个质的问题,但查重软件让其变成了量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一点都无益于解决学术不端。
C.“学术不端”的解决方法有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的刚性方法和主动改革人才评价措施等柔性方法的结合。
D.“翟天临事件”在本质上是学术不端事件,处理好这起明星违规事件就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用。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查重为抄袭设定了一个量化标准,但并不能有效确保学术端正,反而容易给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造成消极影响。
B.为避免“运动式”“一阵风”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努力形成“露头就打”“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C.“庭有枇杷树,博一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化用自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生动地体现了博士毕业之难。
D.整治学术不端的意义超过学术本身,关联着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翟天临事件”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上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
8.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如何有效整治学术不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0分)
陪老爸应聘
张晓枫
今年我家是多事之秋,先是我从部队光荣退伍返乡了,随后老爸从中学校长位置上光荣退居二线,也回家了。在部队紧张了几年,我正想歇一歇,自由几个月再去找工作。老爸可跟我不一样,闲不住,老想着再发挥几年余热。回原来的学校吧,又怕影响人家的工作,就成天打听哪个私立学校招老师。这天,他听说邻县的一家私立学校招聘老师,第二天就让我骑着摩托车载他去应聘。
一路上,老爸心里都忐忑不安,恐怕应聘不上传出去丢人。我说你都教了三十多年学了,还怕应聘不上?老爸说,你不知道,我这一当校长,教课的功夫就落下了,要是抓个管理还行,要讲课还得适应一段时间。我说那你就去给人家当校长嘛。老爸说你看你说的啥话,人家校长干得好好的,咋会让我这个老头子当呢?老爸又说,听说人家私立学校听过应聘教师的课后,并不明说让不让你在这儿干,人家很含蓄。听过课后,人家说我们要研究一下,您先在家等等,很快我们就会通知您。然后人家中午管一顿饭,这饭就有讲究了,要是人家不想用你,那就在教师食堂里吃大碗菜,没人陪你;要是人家想留你,就在饭店里吃,校长亲自陪你。要是人家让到食堂里吃,咱就马上开路,别丢那个人了。我说,一切听老爸的。
到了那个学校,人家校长倒也热情,说是久仰老爸的大名,不知道老爸退下来了,要知道就派车去接了。几句话恭维得老爸话都说不好了。但人家话又一转,我们学校有个规矩,凡是来应聘的,都要试讲,这不昨天我们县教育局的一个退居二线的副局长也讲了一节课。老爸忙说,是得有个规矩,我讲一节政治课吧。老爸去准备他的课了,我闲着没事就到一边操场去了。
我在部队里可是个体育健将,体操尤其拿手,曾代表团里参加过军区里的运动会。回到家里,几个月没有摸过单杠,可把我的手痒死了。我握住单杠,就像一个酒鬼握住一个酒瓶一样兴奋。分腿绕杠,反握转肩向前大加转直体空翻转体720度下,一套动作做得行云流水一般。玩过单杠,我又到双杠上露了几手。第四节课的时候,正巧有个班上的学生分成两队打篮球,一方实力稍逊一筹。我技痒难耐,拔刀相助,马上扭转了场上的局势。原来弱的一方对我感激不尽,强的一方则对我怒目而视,我忙见好就收,抽身而退。刚在操场边站定,忽听得一个温柔而又亲切的声音伴着一阵香气传来,给,擦擦汗吧。我转身一看,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年轻女子站在我旁边,正把一个手帕递给我呢。看样子是个体育老师,但上来就给个手帕让擦汗却让我觉得有些唐突。我没有接她的手帕,说一会儿汗就下去了,您是体育老师吧,您的学生篮球打得真好。她对我的拒绝多少感到有点意外,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和你比差远了,我讨了个没趣,就到水管边洗脸去了。
老爸的课讲完了,我忙问,怎么样?老爸用手擦了擦汗说,够呛,要是一会儿让咱们到食堂吃饭,可说啥也不能去,马上开路走人。校长过来了,说回头我们研究了再通知您,走先到饭店里吃饭。老爸冲我挤了挤眼,我冲他做了个鬼脸。人家盛情款待,董事长亲自做陪,我骑着摩托车,不敢喝酒,他们便把矛头都对准了我的老爸。老爸马到成功,心情舒畅,直喝了个烂醉如泥,最后,连摩托车也坐不稳,被人家用小轿车给送回来了。
老爸天天念叨着人家该打电话过来了,听到车响还跑到门口看是不是人家派车来接他了。第三天,人家打来电话了。老爸激动地接了电话,人家校长却说很抱歉,我们那儿暂时不缺政治课教师,倒是缺一名体育课教师,如果令郎有意的话,我们随时欢迎他来任课。老爸说,他不是没试讲吗?他也从来没教过课,能行吗?校长说,他已经试讲过了,是董事长的女儿听的,她是个体育教师。老爸放下电话,半真半假地给了我一巴掌,说,好呀,你竟抢了老爸的行了!
9.老爸应聘落选的结果虽说是在最后出现,但作者在前文已安排伏笔,请找出两处,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说第四段的描写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全文,分析“老爸”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6分)
《万木图》序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
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 昭:彰显。
B.为释老之宫 为:建造。
C.兵戈饥馑 饥馑:灾荒。
D.悉中于材 中:中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为受人之施者 薄言采之
B.至相食以苟活 慨当以慷
C.而其子孙,佩服训戒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于为善施义汲汲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木图》画有万木,这幅画是翰林侍讲杨荣为了让后人知晓他祖父的美德而创作的。
B.元末,战乱饥荒,杨荣的祖父打算开仓救济饥民,而饥民领取救济的前提条件是帮杨荣的祖父种树。
C.杨荣祖父的善行仅涉及方圆几里之内,如果他的祖父受到重任,那么就会让更多人受益。
D.杨荣祖父热心公益事业,杨荣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崇敬之情,所以本文不是一般的泛泛应酬之作。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6分)
行路难(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17.第三句中“含光”让人联想到成语_________________,暗含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想法。(2分)
18.试分析诗歌的结构,并概括诗歌的主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今夜闻君琵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莫辞更坐弹一曲,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东逝,铭心刻骨的记忆闪现着点点星光。中国文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用正气、高尚书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感动了历史,凝固了时间。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哪位文人成为你心中灿烂的星光呢?请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阶段检测(三)
1.B 【解析】呦yōu,莜yóu。
2.D
土灰,”的逗号应放引号外面;D.引号里的句号应放引号外面。
4.C 【解析】A. 成分残缺,“是怀着”前面补上“作者”;
3.C 【解析】A. 逗号改为顿号;B. 冒号改为逗号,且“终为 B. 语序不当,应是“所见、所闻、所感”,同时成分残缺,应是
“抒发……的心绪”;D. 搭配不当,应是“消极避世的态度”。
5.①往往回归到陶渊明;②借以安慰自己;③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
6.C 【解析】A. 依据材料一,犯了曲解原文语意的错误。B“. 无益于”错,材料一中“查重软件更多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使用”,说明还是对学术不端有益处的。D. 无中生有。
7.D 【解析】原文材料三最后一句话,作者用的是“期待”一词,说明还没有成为现实。
8.以质量来评价学术论文,不应盲目依赖查重软件;政府部门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同时应不断探索和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本着提升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的原则对任何人一视同仁。
9.第二段中老爸的“忐忑不安”预示着应聘的结果。第五段中,老爸讲完课后擦汗,并且说“够呛”,预示着应聘的结果。
1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如“就像一个酒鬼握住一个酒瓶一样兴奋”,体现“我”体育技能的过硬,为下文结果的反转作铺垫。②运用动作描写,如描写练单杠的过程“分腿绕杠,反握转肩向前大加转直体空翻转体720 度下,一套动作做得行云流水一般”,同样体现了“我”体育技能的过硬,为下文结果的反转作铺垫。③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董事长的女儿主动送手帕,体现“我”的体育技能过硬,为下文结果的反转作铺垫。
11.①一名不甘被冷落,仍想发挥余热的退休校长。② 极有自尊,爱面子。“恐怕应聘不上传出去丢人”“要是人家让到食堂里吃,咱就马上开路,别丢那个人了。”③得失心强。“老爸天天念叨着人家该打电话过来了,听到车响还跑到门口看是不是人家派车来接他了。”④服输,但不心服口服“。老爸放下电话,半真半假地给了我一巴掌”。
12.D 【解析】中:符合。
13.C 【解析】C 项“其”的意义都为“他的”。A.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代词;B. 目的连词,来/相当于而,表并列;
D. 对于/被。
14.D 【解析】本文是给杨荣作的《万木图》写的序,作者并非杨荣。
15.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16.见译文
17.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务虚名
18.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 但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19(. 1)枉用相存/契阔谈讌 (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
落木萧萧下 (3)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
参考译文:《万木图》这幅画,是担任翰林院侍讲的建安人杨荣先生,为了彰显他的祖父杨达卿的美德,画出来留给后代看的。
杨达卿先生有孝顺的品行,对于行善做好事一直急切努力地追求。然而不喜欢以施舍闻名,认为接受别人施舍的人,总有一种惭愧羞辱的心理。施恩于人,却让受施者常常感到惭愧羞辱,还不如不施恩。一定要使那些接受我的施舍的人,(接受施舍)就像他应当得到的一样,并且在内心觉得安宁,大约这样才可以。
元朝末年,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说:“有能够出力帮我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我给他一些粮食。”由此(饥饿的人)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先生)让他们都吃上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愿意种树的人给他们谷物,不登记他的姓名,最终也不看他的功劳大小(就给了他谷子),因此救活的饥民多得数不胜数。杨先生的乐于施舍,多么忠厚、委婉又考虑周全啊!
过了几年,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高大茂盛,都符合用材
(的标准)。杨先生指着树木告诫子孙们说:“我没料到树木现在长得如此繁茂!希望你们不要只用它们来为自己谋利,将来有建学校、建寺庙道观、造桥梁以及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送给他们;有家贫要建造房屋、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千万)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利!”于是先生施舍给人们的好处就更加多了。
当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士大夫和读书人写了很多诗文记载这件事,歌颂这件事,不久(这些绘画、表章和诗文)都在战争中丢失了。而他的子孙,感念佩服他的教导,至今没有违背。然而,想让他的后世都感念佩服、不违背先祖的教导,这就是杨荣重新绘制这幅图的原因啊。
唉!开始时杨先生只是想施舍谷物粮食而已,只是想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才获得救济而)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会这样呢!那些接受救济的人一定是尽力种树,不随便应付了事,大概是世人心中都存有天理,(善心好事)会传递延续下去吧。杨先生留下了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仅仅施展于社会衰败混乱、充满艰难祸患的时期,仅局限于方圆几里之内,并且仅以平民身份过完一辈子。不这样的话,假如杨先生生活在在太平盛世,得到某种任命可以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举的受益者难道不是会更广泛吗?如果他的后人能够世代继承他的教导,推广他的善心,并且坚持不停地做下去的话,那么这种善心善行带来的好处将会更加普遍。(我)写下这篇序以告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