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四)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文化常识(共18分)
1.“西湖三绝”是指(??)(3分)
A. 孤山不孤 B.断桥不断 C.长桥不长 D. 老人不老
2.下列选项属于我国七大书阁的是(??)(3分)
A.杭州文谰阁 B.圆明园的文源阁 C.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 D. 江苏扬州的文汇阁
3.浙江省博物馆创建于(??)(3分)
A. 1929 B.1830 C.1937 D. 1956
4.“湖上三杰”指(??)(3分)
A. 岳飞 B.于谦 C.张苍水 D.柳宗元
5.京杭大运河途径的省市包括(??)(3分)
A.河北 B.江苏 C.浙江 D.山东
6.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中包括(??)(3分)
A.苏堤春晓 B.曲院风荷 C.平湖秋月 D.断桥残雪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6分)
胡同,滥觞于元,经八百余年传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脉搏,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连接这座五朝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甲】《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书都没有胡同字样。有一位好作奇论的专家认为这是汉语,古书里就有近似的读音。他引经据典,做了考证。我觉得未免穿凿附会。
北京的小胡同是与巍峨的天安门,金碧辉煌的故宫,上百所高等学府和上百个大使馆交织在一起的。【乙】“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您不论从哪条胡同里,要请出几位书画家、名角、票友、学者、教授,或者部长、将军,都不困难。这里乃藏龙卧虎之地。
胡同里的房屋有一些是曾经很讲究的,但是随着岁月风雨的剥蚀,现在大多数胡同已经成为“陋巷”。胡同里是安静的。【丙】偶尔有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来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响)”的声音,算命的盲人吹的短笛的声音,或卖硬面饽饽的苍老的吆唤——“硬面儿饽——阿饽!”。“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时间在这里又似乎是不流动的。
7. 这段文字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滥觞 B.连接 C.穿凿附会 D.剥蚀
8.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9.下面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潮涌”,请写出其中3个构图要素(文字除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6分)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⑴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⑵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⑶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⑷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⑸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⑹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⑺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⑻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⑼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
⑽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无语,沉默。
⑾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老屋已逝,柴门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
⑿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
⒀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河畔,有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杜甫草堂”。在草堂的中心,有一处用青花瓷镶嵌的两个大字“草堂”。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千年的历史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纵然今天的居住富丽堂皇,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⒁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当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豪门世家贾府,“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被其宏伟富丽庄严肃穆所震慑,不由得谨小慎微、忐忑不安。那里终究不是体弱多病的黛玉姑娘的生身之地,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⒂柴门的岁月风尘中,简约的落寞,清新散淡的田居,默默守望着曾经的回忆。
(有删改)
10. 为什么“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4分)
11. 文中两次写“朱门”,有什么不同?(4分)
12. 赏析第(10)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13. 对“柴门终将老去”,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五、古诗文默写。(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且放白鹿青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六、作文(40分)
15.为了鼓励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文化,学校特地开展了“感受家乡变化”的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区、乡村,走进居民、村民家庭,观察分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家乡在经济建设、政治发展、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就,也可以围绕家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新挑战,开展相关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要求:选择家乡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少于200字。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写一篇作文。
文物在古,时尚在新。古是财富,也是包袱;新是创造,也是背叛。传统的味道和新潮的理念互相混搭,改变着古老的街区,创造着新的生态。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阶段检测(四)
1.ABC 【解析】“西湖三绝”是指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因西周碧波萦绕,一山孤峙湖中二得名,其实孤山是栖霞岭的支脉,整个岛屿是和陆地连在一起的。断桥是白堤的终点,白堤至此而断,因而是“堤断桥不断”。长桥在南线整修前不足百米,但梁祝十八相送来回在桥上走了十八里路,故有长桥不长之说。
2.ABCD 【解析】我国的七大书阁是指: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行宫的文津阁、沈阳行宫的文溯阁、江苏扬州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文谰阁。
3.BCD 【解析】浙江省博物馆创建于1929 年。
4.ABC 【解析】“湖上三杰”是指岳飞、于谦、张苍水。
5.ABCD 【解析】京杭大运河是隋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全长1794 公里,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4 省2 市,沟通了长江、黄河、钱塘江、海河、淮河五大水系。
6.ABCD 【解析】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包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7.D 【解析】A. 滥觞:起源;B. 连接:结合在一起;C. 穿凿附会:把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D. 指古代刻碑年久风化,使有剥落。形容房屋应用侵蚀。
8.C 【解析】丙删去句号。
9(. 1)构图要素:扇面、江潮、跑道(太阳、互联网)。
(2)寓意:①扇面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跑道代表体育运动和竞技,江潮奔涌代表浙江儿女勇立潮头。(太阳象征“亚奥理事会”或“运动健儿的热情与活力”;互联网符号代表“互联网之城”杭州。)②整个会徽象征亚运大家庭团结向前,也象征中国改革大潮的涌动和发展。
终将老去”,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在怀念不舍的同时更需理性地对待。过去的那段,是历史,是记忆,更是传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怀念、接受旧物逝去的同时,要对它所包含的精神品质加以传承和守望。
14.D 【解析】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跋”。
15.C 【解析】C. 连词,表转折。A. 代词,指代“岿然独存”的东西/语气副词,表商量。B. 连词,因此/介词,趁机,趁势。D副词,表判断/连词,表转折。
16.C 【解析】没有描写。
17.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18.见译文
19(. 1)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0【. 参考示例】常说科教兴国,教育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子女的一生,读书是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在将来求生存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们这里的小学已经不如我们那时的多了,通过竞争,合并了一部分,还有的倒闭了,因为小时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初中,我们那时就不多,就两所,现在还是两所。我们那时升学率很低,有时甚至为零,很难考取高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升学率已经有了明显地提高,成才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以前村里大学生很少,几乎没有,现在已渐渐多了。这是一种变化,内在实力的变化。教育制度不断进步,大中专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普通地民
众,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10.①柴门包含了无忧、自由的快乐童年;②柴门里的
21【. 写作指导】①从物各有别、区别对待的角度立意。
岁月,有温暖的亲情,仁厚宽容的乡情;③柴门传递了清新、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
11.第⑤段从外形上写朱门“端庄肃穆,时常紧闭”,与柴门“敞开胸怀”对比,突出柴门拥有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第十四段,从人的心理感受角度写朱门“让人心生怯意”“忐忑不安”,表明“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12.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老屋被拆、柴门废弃后“野草疯长”的荒芜景象。“原始森林”般的沉寂和陌生,让作者感觉由现实的场景进入了亘古的历史,引起下文作者将从历史的角度思考“柴门里的岁月风尘”。“无语,沉默”的神情描写,既写出了内心的无奈、伤感,也表明作者陷入了沉思中, 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
13.柴门有曾经的足迹,是隔不断的乡间浓情,但“柴门
②从文化传承、合理取舍的角度立意。③从继承发扬、勇于创新的角度立意。
参考译文:谁知到了冬十二月,金人又攻下南昌,于是这些东西便全数舍弃了。所谓一艘接着一艘运过长江的书籍,又像云烟一般消失了。只剩下少数分量轻、体积小的卷轴书帖,以及写本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的诗文集,《世说新语》《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几件, 南唐写本书几箱偶尔病中欣赏,把它们搬在卧室之内,这些可以说是高峻屹立、独自存在的了。
我赶到越州,皇上已驾幸四明。我不敢把东西留在身边,连写本书一起寄放在剡县。后来官军搜捕叛逃的士兵时把它取去,听说全部归入前李将军家中。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无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唯有书画砚墨,还剩下五六筐,再也舍不得放在别处,常常藏在床榻下,亲手
保管。在越州时,我选择在当地居民钟氏家里居住。冷不防一天夜里,有人掘壁洞背了五筐去。我伤心极了决心重金悬赏收赎回来。过了两天,邻人钟复皓拿出十八轴书画来求赏,因此知道那盗贼离我不远了。我千方百计求他,其余的东西再也不肯拿出来。今天我才知道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贱价买去了。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这时已去掉十分之七八。剩下一二件残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平平庸庸的书帖,我还像保护头脑和眼珠一样爱惜它,多么愚蠢呀!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每天晚上属吏散了,他便校勘两卷,题跋一卷。这二千卷中,有题跋的就有五百零二卷啊。如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唉!陆机二十作《文赋》,我在比他小两岁的时候嫁到
赵家;蘧瑷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岁之非,如今我已比他大两岁: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然有无,有聚必然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我诚挚恳切地记述这本书的始末的原因,也是想为后代喜爱古物、博学高雅的人留下一点鉴戒。
绍兴二年,太岁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