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20:4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七)
(测试范围:第七单元)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年到秋天,他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潭柘(zhè)寺的钟声。在北平既使不出门,就是在黄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yuán)破屋来住着他也觉得很惬意。
B.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yǐ)的深情。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芒的歌声似的。叶子与花有一丝的颤(zhàn)动,像闪电般,雯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D.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与影有着和楷的漩律,如梵(fán)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洛阳纸贵,章丘无锅。”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片中手工打制的“章丘铁锅”一时间订单如雪,不愿为订单降低品质的制锅人给出这般答复。83岁老铁匠虽然满面烟火色,一身劳作沧桑,却以最朴实话语道出打造一口好锅的经验:“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没有这个功夫就出不了这个产品。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乙】这句话虽朴素却力道十足,其中蕴含的“敬”“、勤”“、谨”等劳作和经营态度,足以为今天的文艺创作者所慎思笃行。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此论极言面对创作之虔敬。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与传播者的网络时代,文艺创作门槛逐渐降低,作品良莠不齐的背后,是文艺创作“敬畏感”的消退。一些创作者放弃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放弃为读者观众负责的职业精神,以短平快的作品换取眼前利益,炮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诚然,现如今,市场经济成为支配物质和文化生产的底层制度,文学创作面临诸多名利诱惑;从接受者角度看,感官娱乐需求更加强烈,文化快餐消费习惯愈发普遍。这就意味着,文艺创作的“庸俗”“媚俗”现象是浮躁社会风气的共同产物。
近几年文化产业流入大量热钱,为获取更高更快的盈利,配方式生产、营销优先等观念套路花样翻新,作品本身艺术品质却往往被忽视了。作为作品最终创造者,文艺创作者的主体责任是无法推卸的。粗糙与精致、贫瘠与丰富、苍白与隽永、速朽与流传,这些标签都将贴在作品与作者身上。【丙】或许能力有不同,但只有虔敬的创作精神才能让创作者最大程度地接近文艺精品,从而真正发挥文艺功能,吸引、感染、熏陶乃至启迪、培育艺术的观赏者。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慎思笃行 B.良莠不齐 C.炮制 D.从而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B.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
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D.由于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5.阅读以下语段,并依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之始,就是他老人家持杯望月,怅然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突出标明主角是他自己。然后,由人及月,由月而人,他的心境,全在这首词中表达出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他的神往,是他的憧憬;“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他的遐思,是他的凝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随着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新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正式获批,中国全面开放的试验
田已达18个,形成了“东西相向,南北互补”的新格局,自贸区有望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自贸区正在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功能区,而在这6个新设自贸区里,不难看出越来越鲜明的新经济特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这次新设自贸区所共同聚焦的领域。各自贸区通过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发挥战略叠加优势,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突出以创新和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按照规划,新设自贸区将在充分借鉴现有自贸区成功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战略定位和地方特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不同方面,提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具有系统集成性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从长远来看,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的自贸区,可以实现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掌握特有技术,增加劳动专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地竞争力。
同时推出6个自贸区无疑是大手笔,这反映了中国内外联动、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思路,是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具体措施。
(摘编自朱克力《以扩容为契机打造新经济自贸区》)
材料二:
自贸区是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也是对外开放压力测试的试验田,自贸区创新前行的每一小步,可能都是对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竞合中“中国方案”的一次丈量。
上海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力度,实现新片区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此外,在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建设中,位于华南沿海地区的深圳正在与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上海遥相呼应,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前沿,沪深两地的“隔空握手”自然是力度非常。诚然,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不尽相同,但是其展示的我国对于对外开放的欢迎、包容、坦诚与自信却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张歆《自贸区开放对标国际最强国际经贸竞合迎“中国方案”》)
材料三:
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协定属于典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签署的协定,顺应了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经济不断向外向型发展。
自2008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量有了稳步明显的提升。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建立沟通对话机制,合理公正地对待一些贸易纠纷;有利于积极发挥示范效应,促使其他西方国家给予中国公正的贸易待遇。而且双方消减了贸易中的许多壁垒,促使了双方贸易额进一步增长,并扩大了双方的贸易合作领域;使双方发挥所长,并且各取所需,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同时也优化了本身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自贸区内的贸易质量和福利水平,实现了经济互补。
(摘编自吴向阳《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现状和前景讨论》)
6.下列对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的自贸区已经形成了“东西相向,南北互补”的新格局,这对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具有示范意义。
B.作为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自贸区已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功能区。
C.为了提高上海临港新片区的国际竞争力,该自贸区实施了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
D.建立自贸区有利于消减国际贸易壁垒,扩大国际贸易合作领域,有利于发挥所长,优势互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6个自贸区的同时获批,是我国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思路的具体体现,将有力推动我国的全球化进程。
B.自贸区的每一次创新,对未来国际贸易竞合中的“中国方案”均有影响,因此作为对外开放压力测试试验田的自贸区意义重大。
C.虽然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大不相同,但是它们体现的我国对于对外开放的欢迎、包容、坦诚与自信却是相同的。
D.中国与新西兰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使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益处。
8.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6个新设自贸区的新经济特质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醉乐亭记
叶适
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为其人燕纾往来之地,所以合众纪时,消烦娱忧,岂天固设之哉?
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水至城西南阔千尺,自峙岩私盐港,绿野新桥,陂荡纵横,舟艇各出茭莲中,掉歌相应和,已而皆会于思远楼下。土人以山水所到,斯吉祥也,益深其崦,百金一藏,赇匠施僧,阡垅交植。岁将寒食,丈夫洁巾袜,女子新簪珥,扫冢而祭,相与为邀嬉,城内外无居人焉,故西山之游为最著。
虽然,地狭而专,民多而贫,外有靓袨都雅之形,其实无名园杰榭,尤花异木,邀者虽心竞不相下,然或举债移质为毕事而已,固不能斗珍丽,穷水陆地。守长不察,曰:“噫!侈富甚矣!”贪胥所窥,暴令绳之,必逻捕以酒,夺其笑语,械缚挞击,破产纳钱,不如是,榷利不数倍。嗟夫!以窭从奢,求一日之乐而诒
终年之忧,不变者何也?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宣城孙公为郡之初,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节,始罢榷驰禁,纵民自饮。又明年,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孙公性不喜饮,其政不专为宽,盖通民之愿而务得其情如此,亭成而民歌乐之。当是时,四邻水旱不常,而永嘉独屡熟,殆天亦以其人之和者应之欤!
古之善政者,能防民之佚游,使从其教;节民之醉饱,使归于德。何者?上无所利以病民也。及其后也,因民之自游而为之御,招民以极醉而尽其利。民犹有不得游且醉,则其赖于生者日已薄,而人之类可哀也已!故余记公之事,既以贤于今之所谓病民者,而推公之声,又将进于古之所谓治民者也。
绍熙五年五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合众纪时 合:聚会
B.赇匠施僧 赇:贿赂
C.邀者虽心竞不相下 竞:争胜
D.求一日之乐而诒终年之忧 诒:欺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土人以山水所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
B.故西山之游为最著 之二虫,又何知
C.其政不专为宽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D.而永嘉独屡熟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醉乐亭”取义于《醉翁亭记》。本文记叙了永嘉知州孙公建亭之由来,以及孙公“访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而“通民之愿而务得其情”的政绩。
B.文章构思精巧,文中多处语句相互照应,如开篇以“因城郭之近,必有临望之美”二句起势,暗接后文孙公修建醉乐亭后“亭成而民歌乐之”。
C.本文从永嘉山水之美,引发出人民“以窭求奢”的习俗和贪胥“暴令绳之”的扰民弊政,反衬出孙公“罢榷弛禁,纵民自饮”的惠民善政。
D.本文善用对比,委婉含蓄,如文章最后从当今时代的善政者和扰民者两相对比中赞美了孙公,也暗示出作者推行善政、与民同乐的为官从政理想。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明年,宅西山之中,作新亭以休遨者,名曰醉乐,取昔人“醉能同其乐”之义。(4分)


(2)故余记公之事,既以贤于今之所谓病民者,而推公之声,又将进于古之所谓治民者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8分)
赴彭州山行之作【注】
高适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3.峭壁峻岩,群峰如聚,层峦叠翠,飞鸟放声歌唱,前四句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林色可忘机”中的“忘机”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本诗的后六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四、作文(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犹如攀登台阶,无论在哪一层,阶下总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也有人在俯视你。有人认为,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也有人认为,抬头不自卑,低头不自得,才是从容淡定的自己。还有人认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供稿 王学华)
阶段检测(七)
1.B 【解析】A. 既—即 黄城—皇城 椽chuán C. 缈 是代词,他(的),他们(的);D. 表转折/表修饰。
· · ·
芒—渺茫 颤chàn动 雯—霎 D.楷—谐 漩—旋 梵fàn 11.D 【解析】题干中“从当今时代的善政者和扰民者
2.B 【解析】A“. 慎思笃行”意思是慎重地思考,踏踏实 两相对比中赞美了孙公”错,应该是“从古之善政者和今之
实地行动。用在此处正确。B“. 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用在此处错误。可改为“参差不齐”。C“. 炮
扰民者的对比中赞美了孙公”。
12. 见译文
制”泛指编造,制订。用在此处正确。D“. 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用在此处正确。
3.B 【解析】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此句应该这样表述:……其中蕴含的“敬”“勤”“谨”等劳作和经营态度……
4.C 【解析】A. 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B. 中途易辙,先是说作者,后面又换成媒体。D. 成分赘余,介词“由于”多余。
5(. 1)是他的遗憾 是他的悲叹 (2)是他的自慰 是他的宽解 (3)是他的展望 是他的愿景
6.B 【解析】“自贸区已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功能区”理解错误。由材料一可知“自贸区正在成为经济功能区”,而非“已成为”。
7.C 【解析】“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大不相同”错误,由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可知,上海自贸区与深圳示范区的定位和使命“不尽相同”,而非“大不相同”。
8.①新经济特质体现在“三新”促发展。②新经济特质 体现在差别化改革。③新经济特质体现在开放新境界。(每点2 分)
9.D 【解析】诒,意思是“遗留”。
10.C 【解析】A. 认为/因为;B. 助词“的”/代词,这;C. 都
13.
山行 去除得失功利之心(或忘却世俗烦忧、与世无争)
14.①年事已高且长途孤旅,抒发诗人旅途跋涉的怀乡之情。 ②且去饱览山川锦绣,绝胜美景,何必郁郁寡欢, 表达诗人劝慰自己且游山林,返璞归真的情绪。 ③山景赏不尽,却无人与我同游共赏,难免忧事萦怀,怏怏不乐,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
15(. 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5)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 略
参考译文:由于邻近城郭,就一定有登高远眺的好处, 成为那里的人宴饮取乐、舒解胸怀的地方,用来聚会群众逢年过节举行祭祀活动,消除烦恼排遣忧虑,难道是老天本来就安排好的吗?
永嘉多大山,在州西面的偏偏小而奇特,十几步距离内,往往自然形成打拱作揖的姿态,高的山峰并不孤零零地耸立,低下的也显得稳然伫立,阴阳两面依附跟从,向背双方交相辉映,河水到城西南广阔千尺,自峙岩私盐港开始, 翠绿的原野上架着崭新的桥梁,水池湖塘纵横交织,渔舟小
艇各各从菰茭荷莲丛中荡出,棹歌相互应和,一会儿都会集到了思远楼下。当地居民认为山水聚会于此,是吉祥之地, 于是越来越进入深山,不惜花费百两银子建一坟墓,贿赂匠人,施舍僧人,墓道和坟冢相交相依。每年将近寒食节,男子们穿戴上洁净的头巾袜子,妇女们更新了簪子耳环,扫墓祭奠,一起遨游嬉戏,城里城外都没人待在家里,所以西山的遨游是最有名的。
虽然这样,永嘉土地狭窄而官吏专横,人口众多而贫穷,外表虽有盛妆艳服美丽雅致的形状,其实并无有名的园林和杰出的台榭、珍贵的花卉和奇异的树木,遨游的人虽相互攀比不肯落在人后,可是有些人只是靠借债、抵押而办事的,本来就不能同别人比试珍丽的服饰,享尽山珍海味的美食。州县的长官不加察访,说道:“噫!奢侈得太厉害了!”贪婪的官吏就窥伺时机,突然发布命令加以制裁,坚决地巡逻逮捕卖酒买酒的人,剥夺了人民饮酒聚会的笑语欢声,而以刑具捆缚鞭笞,使人破产来缴纳罚款. 因为如不这样,酒类专卖的税利就不能有几倍的收益。可叹呀!以贫穷之实际 遵从奢侈之风气,追求一日的快乐而留下一年的忧虑,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宣城孙公当初任知州时,察访民俗中长期不能改变的并了解其缘故,到了清明节,开始取消酒类专营开放酒禁,让人民自由饮酒。又过了一年,寄寓在西山之中,修造新的亭子以供休憩遨游,取名叫“醉乐”,这是采用过去欧阳修“醉能同其乐”的意义。孙公本性不喜饮酒,他处理政事并不一味宽大,只是因为他通晓人民的要求而做得这样符合实际情况,亭建成而人民赞美欢乐。在这时. 四邻州县降水或干旱不合常理,可是永嘉偏偏连年丰收,恐怕老天也因为这里的人民和睦而报应他们吧!
古代善于处理政事的人,能够防止人民放纵游乐,使人民遵循他的教导;节制人民的酒食,使人民归附于道德。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在上位的不损伤人民以取利。到了后来,趁着人民自发的游乐而加以控制,招致人民酗酒而尽量攫取私利。人民尚且有不得游乐和痛饮的限制,那么他们生活所需的乐趣一天天地减少,而人民的生计也就可悲了呀! 所以我记述孙公的这件事,既以为他已经胜过了当今损民的官,而推测他的志愿,又将上升为古人所说的治民的官了。
绍熙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