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六)
(测试范围:第六单元)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人们憎(zèng)恶(wù)的那个社会叫出令那些“治者”们感觉不吉样的声音,这正是鲁迅所期待并努力恭行实践的。
B.杨太辛教授将浙东的人文精神归结为血气偾(fèn))张,遒劲(jìng)动进,狂猖中和;知虑深远,实学求是,经世致用;志意高阔,胸怀天下,爱国利民。
C.荀子的出现,标志着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饱学之士代替了恣(zì)肆无忌的天才人物,周密的思考代替了偏激的言论,推心至腹的出谋划策代替了逞快泄愤的冷嘲热讽,老沉持重且世故气的条分缕析代替了带有书生意气的挥斥方遒(qiú)。
D.韩愈、李贺惯用奇字僻句、险韵拗调,使诗的意境嶙峋峭(qiào)跋,阴森幽邃(suì);而晚唐诸人之作,则在秋花晚香、落日残月中寄寓萧瑟冷落的式微之感,令人唏(xī)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甲】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所谓“经”,就是不刊之论,就是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
【乙】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丙】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意,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成为永久经典,一言以蔽之: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风马牛不相及。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刊之论 B.不以为意 C.因此 D.风马牛不相及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C.在广大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下,已经结束了的四次国庆演练均收到了预期的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了筹备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D.各地大力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积极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让更多的人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出力。
5.君子品格是古人尤其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德,要想成就这种美德,离不开学习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修身的途径,修身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二者都要注重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3分)
6.阅读《拿来主义》全文,请分别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特点、实质和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实质
惧外、排外
爱国、和平交往
结果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6分)
风 波
鲁 迅
七斤嫂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啊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糊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噗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了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确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地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
第二日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航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打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常说“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
一九二零年十月
7.七斤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3分)
8.小说叙述了一系列的风波,请分析辫子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10.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是批判民众的极度愚昧与落后,还有人认为是批判守旧复古的思想。你更认可哪一个?请结合本文,并联系你读过的鲁迅其他作品,对你认可的主旨予以说明。(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10分)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日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弘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遂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令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当得躬诣大府 诣:到
B.傥得一至其处 傥:或许,可能
C.适及期月 期月:整年
D.词列三王之次 次: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韩愈在文中写自己三次没有游成滕王阁的原因,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C.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在文中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认为《滕王阁序》是古文的典范,推崇备至。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遂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2分)
(2)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15题。(8分)
春日山居即事
〔明〕王廷陈
草动三江色,林占万壑晴。
篱边春水至,檐际暖云生。
溪犬迎船吠,邻鸡上树鸣。
鹿门何必去,此地可躬耕。
【注】鹿门: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东汉庞德公曾携妻隐居于此。
14.本诗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写作地点是_____________。(3分)
15.试赏析本诗运用的抒情手法。(5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即可)(6分)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小镇里住着一位先知。入夜时分,异乡人来到先知的住处,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一盏燃着的煤油灯,摆在离门口不远处的大桌子上,桌边却空无一人,无数飞蛾绕着煤油灯飞舞。异乡人在房间深处的一个角落发现还有一张小桌子,桌子上点着一根蜡烛,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神态怡然地对着烛光看书。异乡人走过去,疑惑地问道:“这个烛光比起煤油灯的灯光暗淡许多,您为什么不在煤油灯下,反而在这里看书呢?”先知抬起头,微笑着说:“那盏较亮的煤油灯是我特意为了飞蛾而设的,这样我才能安静地看书,不受干扰啊!”异乡人这才发现,烛光虽然不太明亮,但周围的确连一只飞蛾都没有。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
阶段检测(六)
1.B 【解析】A“. 憎恶”读“憎(zēng)恶”,“恭行实践”应 为“躬行实践”;C“. 推心至腹”应为“推心置腹”,“老沉持重”应为“老成持重”;D“. 峭跋”应为“峭拔”。
2.B 【解析】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依据后文“认为不是经典”可知,此处应为“不以为然”。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3.C 【解析】丙句中“经典”后的逗号应为分号。
10.
示例:我认为本篇的主旨是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本篇来看,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是剪了七斤的辫子,并引发了一场风波。但风波之后一切依旧,革命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如《阿Q 正传》中写到革命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换了名目而已。可见辛亥革命并没有对民众及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不彻底的。
11.D 【解析】“词列三王之次”中的“次”,译为“行列”。
4.D 【解析】A“. 起点是……”与“从……开始的”句式杂糅;“自我的修养”中包含“自律”;B. 成分残缺,在“那些企业”前加“对”;C. 动宾搭配不当,将“结果”改为“效果”。
5.①主要讲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6.①“送去”之外,还得“拿来”;②媚外、卖国;③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7.①泼辣粗俗。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子骂他, 言语粗俗;②伶牙俐齿。七斤嫂反驳八一嫂,言语犀利;③麻木愚昧。七斤嫂在对待剪辫子以及“皇帝坐龙庭”等问题的态度都可以看出她的麻木愚昧。
8.①从情节方面,“辫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辫子”推动风波的发展;②从人物方面,不同人对待“辫子”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个人的精神状态;③从主题方面,“辫子”显露出国民精神的劣根性,深化小说主题。
9.①最后一段写七斤、九斤老太、六斤等的情况,与前文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②最后一段描写辫子风波过后的平静景象,启发人们思考——若不唤醒民众,就无法改
变其悲剧命运,取得民主革命的真正胜利;深化作品主题。
12.C 【解析】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而非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
13.见译文
14.春天;山中
15.①借景抒情,本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日山居画卷,抒发了对悠然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赞慕之情;② “鹿门何必去”一句化用典故,借庞德公携妻归隐之事,来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③最后两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意。
16(. 1)而青于蓝/而寒于水;(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4)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惑之不解/吾未见其明也
17. 略
参考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而滕王阁独自排在第一位。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看到了三王写的这些文章,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来阅读前人的这些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
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他。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我因为上
谏迎佛骨的事情被贬为潮州刺史,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 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借经过南昌的机会去看看所听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庆祝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我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感到高兴并侥幸地对自己说,认为(这次)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承受南昌府差役人员的管束,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得到一个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私下里注视胜景,满足我的心愿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诏书下达,把中书舍人太原人王仲舒先生作为御史中丞,任命为江南西道的观察使;洪州、江州、饶州、虔州、吉州、信州、抚州、袁州都是他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缺乏便利的事情以及不能满足的愿望,王公到了之后,(缺乏便利的事情)都停止了,(不能满足的愿望)都实现了。大的事情通过驿使迅速上报,小的事情立刻处理。春天万物萌生, 秋天万物凋零;阳气上升,阴气闭合。在数日之内百姓就修炼出美好的品德,而您在千里之外的湖光山色中怡然自得。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您的府下听从命令,可是我们袁州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借来作为出行的理由,又怎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您的接待人员?于是
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关系和谐,您和监军派人在这个阁上设宴,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参加宴会。酒宴进行到中途,综合各种意见说:“这阁子如果再不修整,将会毁坏。以前您在这里任刺史的属官,有恰当的理由来翻新滕王阁;您所写的文章,确实还题写在墙壁上。到如今已过了三十年, 您来到南昌担任地方长官,到今天刚好满一个月,您又来在这里设宴,您怎么能够没有感情呢?”您回答说:“是的。”因此,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浸坏模糊不鲜艳的色彩,修治一下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损害可供后人观赏的景观。
工程完成之后,您和大家喝酒,同时用写信命令我说: “希望您替我记录这件事情!”我既因为不能够到达滕王阁观赏而叹息,又私下里高兴自己的名字能够写在它的上面, 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没有推辞而接受了 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欢乐,即使我年龄很 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跟着您一起游玩的话,我还能为您做 文章。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写下这篇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