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5:1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2021-1-8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出现大小宗之争,曲沃小宗历经三代,历时六七十年,最终灭掉晋国嫡系大宗,并通过“尊王”争取到周僖王之册封,位列诸侯,史称“曲沃代晋”。“曲沃代晋”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关系遭到冲击 B.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C.诸侯坐大蔑视天子威权 D.尊王攘夷成为各国共识
2.汉文帝时,有人冲撞了他的马,按法当罚金,但文帝想加重处罚。廷尉张释之上奏说,如果皇帝你当时直接了除此事,就可以把他杀了;可是你已交给廷尉处理,那我就必须依法办案。于是文帝只好让步。据此可知,当时(  )
A.法律权威高于皇权 B.皇权受到法律约束
C.官僚队伍秉公执法 D.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3.两宋时期,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现金支票)、茶引(类似有价证券)、交子、会子等金融媒介,出现了质库、检校库、抵当所等借贷机构,形成了官私兼备、缓急阙乏的借贷市场。宋代借贷市场的形成(  )
A.平衡了金融市场的竞争 B.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C.维护了政府的垄断经营 D.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
4.近代学人梁启超认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并不喜欢谈论什么“性与天道”,而只是从日用行为极平实处培养人的理想性格,但后来儒学受到道、佛两派的挑战,儒士便“总觉得把孔子门学说找补些玄学的佐料才能满足”,于是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迭起,到晚明,更有颜习斋“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之说。梁启超意在说明宋明理学(  )
A.日益空疏脱离社会实际 B.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C.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D.渐趋精细化哲理化
5.中国古代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对于清中叶后京剧能终结“花雅之争”的原因,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方文化传入的趋势 B.京剧具有完备的戏剧形态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京剧蕴涵更多的文化价值
6.这场战争让中国人遭受到了近代以来最为强烈的情感刺激,深深刺痛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陈旭麓先生评论:“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材料中的战争(  )
A.促发了自然经济逐渐的瓦解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开启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 D.导致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7.阅读《中国近代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表》。中国进口商品在1871—1893年的变化主要表明
时间
主要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棉花
煤油


钢铁
机器工具
1871—1873
37.7
30.2
2.8
3.8

0.9
0.9
0.9

1881—1883
37.0
22.0
5.8
2.1

0.5
0.3
1.1

1891—1893
20.5
20.5
14.6
0.9
3.7
2.7
5.9
1.8
0.5
A.生产资料成为进口主要商品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小农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中国经济的殖民地形态加强
8.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说明陕甘宁边区的选举( )
A.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B.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以地主阶级为专政的对象
9.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提出: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与各国分工合作。但是,新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1962年,进一步提出“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的目标。这些决定表明(  )
A.中国已放弃斯大林模式 B.中国已具备较雄厚的工业基础
C.中国要重点发展轻工业 D.工业化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10.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11.经过两百余年的斗争,罗马平民在政治以及法律上面争取了与贵族享有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参与国家公职,与贵族的通婚也获得了社会的合法性,使他们与贵族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可知,这些斗争(  )
A.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调整 B.稳固了贵族集团的地位
C.满足了平民的各项要求 D.促进了共和制度的完善
12.公元前8世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虽然具有神性,但同时也有各自的短板和致命弱点,也需要不断地努力、拼搏、坚持,才能成就一番伟业。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
A.民众缺乏宗教信仰 B.人文主义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英雄传说的至上性 D.民主政治发展使民众更加理性
13.传统观点认为,土耳其阻隔东西方商路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诱因。但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表明:15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货物,仅香料总量就在750~1000吨,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不满。由此可见(  )
A.新航路的开辟与土耳其无关 B.历史认知随史料的补充而丰富完善
C.新的史料总会颠覆传统观点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14.肤色是影响女性美评判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的欧洲倡导白皙肤色,以莹白剔透为美;但从18世纪后期开始,金色的黝黑皮肤逐渐成为审美主流,欧洲女性都开始追求古铜色和小麦色皮肤。这段话反映了(  )
A.欧洲女性意识开始逐渐觉醒 B.肤色的象征意义发生转变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审美 D.种族歧视的现象得到消除
15.1920年,苏俄很多工厂因发不出工资,只好用产品来抵充,工人们在免费配给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的情况下,被迫用工厂的产品到黑市上换取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为解决上述问题,苏俄政府(  )
A.对食品实行集中统一分配 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和发展
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D.加快实施工业国有化政策
16.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方位的较量还要持续,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放慢脚步,在广度、深度等方面大为减弱,各种形式的经济区域化再度升温,客观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替代物。与该学者的认识相符的选项是(  )
A.经济全球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
B.意识形态的对抗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根源
C.经济全球化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经济全球化被经济区域化替代是必然趋势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家训谱籍中,有关节俭的内容引人注目。古人认为这不仅是节约一些钱物,而且是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曹魏大司农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云:“修身治国之要,莫大于节欲。”曾国藩则提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摘编自严文强《浅谈中国古代家训家法中的“节俭”思想》
材料二:20世纪初,张謇曾对实业作过这样的解释:“实业者,西人赅(包括)农工商之名。”并认为:“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于棉之稻麦,类于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为次要。”郑观应认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能振兴,其原因“上在官而下在商。官不能护商,而仅能病商”,并提出了革除这一弊政的具体办法:一是设立商部;二是“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三是设商学;四是设立商务所;五是委任熟悉商务的大臣主持商政。
——摘编自姚琦《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有识之士振兴实业的主张并加以评价。(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个人生命口述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更在于每一个社会化的生命个体都是历史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结点。以下是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村民口述史的节选:
受访者:武继龙,1947年生,曾担任生产队队长
我十二三岁就开始过集体生活,16岁参加劳动算半个劳力,当时给5工分。
1962年,枣树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如果个人原先有枣树,那就留下两棵,剩下的归集体;如果原先没有,就将收归集体的枣树分两棵出来留给个人。这是为了让个人生活能有保障。
受访者:武买保,1955年出生,曾任村小学教师、村委会主任
1981年土地就承包给个人了,那是我们泥河沟重要的一年。在那之前都是集体经济,打的粮食按照人口还有工分分着吃。
2000年由乡政府推荐,通过佳县人民代表大会我当选为榆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五年。那时我是村长,1998年7月12日在戏台上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主任,2001年8月卸任。
受访者:武小斌,1982年出生,2015年任村委会副主任
泥河沟主要的变化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思想上转变挺快的。来的人多了,泥河沟接触到外面的人也多了。
——摘编自孙庆忠《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料价值。(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6世纪,英国完成统一,形成民族国家,为以后的富强打下了基础。1688年,英国以和平手段进行了光荣革命,此后几百年国内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政治局面。18世纪7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开始了以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人类从此进入工业时代。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这是它在19世纪称霸世界的经济基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因未进行产业革新而失去科技创新优势,从19世纪末期开始走下坡路。随后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英国的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世界上全面收缩,大英帝国瓦解,英国不得不回归欧洲。
——摘编自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程》
英国的发展历程蕴含了国家兴衰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其他国家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20~22三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0.[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分)
材料:国籍立法,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1840年以前,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实际上剥夺了海外华人的中国国籍,自动放弃对他们的管辖权和保护权。1840年以后,清政府与欧美列强就海外华侨国籍归属问题频发冲突;同时,海外华人入籍者日益增多,清朝官员们对此日益重视并上奏要求中央政府加以解决。1908年,荷兰当局强迫印尼华侨入籍,受到当地华人激烈反对,中荷外交斗争又起,此次双方均试图以国内立法作为谈判基础。由于荷兰当局加快了立法行动,清朝的国籍法在拖延数年之后,突然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颁布实行。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七日,清政府正式颁布《大清国籍条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国籍法。从这时开始,海外华侨的国籍归属有了法律依据。但是,荷兰并不接受,经过数年交涉,以中方妥协而告终。
——摘编自袁丁《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的产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清国籍条例》的历史影响。(6分)
21.[历史一选修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分)
材料:1899年和1907年的《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海牙第一公约)第一次对以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所谓“绝对权利”施加了一些限制,要求各国对国际争端应尽量用和平方法解决。1919年6月订立的《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8月订立的巴黎非战公约,禁用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手段,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然而,三年后“九一八事变”,日本挑起了侵华战争;七年后,法西斯意大利发动了侵阿(比西尼亚)战争;十一年后,纳粹德国又发动了欧洲战争,三个法西斯国家的行为既直接违背了巴黎非战公约、《国际联盟盟约》,也是对国际社会早已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公然敌视和挑战。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法对“战争权”规定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提出建议。(6分)
22.[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分)
材料: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9年赴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冼星海辗转来到武汉。此后他先后组织了数十个抗日救亡歌咏团体,领导、组织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歌咏游行和歌咏大会,共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100余首。1938年11月,冼星海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延安文艺氛围的影响下,创作出了一大批抗战曲目,影响了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后受党中央委托,前往苏联完成抗战新闻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作曲和配音任务,因国民党阻扰无法回国,在国外继续为抗战奋斗,1945年病逝于苏联。
——摘编自刘永加《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用歌声助力抗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冼星海对抗战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冼星海身上所体现的精神。(6分)
高三历史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2021-1-8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A
C
B
D
C
D
B
A
B
B
C
B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特点:①反对奢侈,崇尚节俭;②将消费与个人修养和家国命运相结合。
原因:①小农经济占主导,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或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
②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小问共6分,一点2分,答对一个特点两个原因或两个特点一个原因都给6分)
(2)主张:张謇:农工商全面发展,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2分)郑观应:改良政治和社会环境,发展实业。(2分)
评价:张謇的主张较为全面和科学,有可取之处(提出发展实业的基本思路,符合工业化发展方向),但由于时局动荡未能成功。郑观应的主张认识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对专制政府存有幻想。两人的主张都体现爱国情感,多角度提出振兴实业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但也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4分)
18.(1)历史信息:①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农村经济政策;②60年代,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③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90年代,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完善,农村实行基层民主自治;⑤21世纪初,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日益走向开放。(每点2分,共10分)
(2)史料价值:是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是史料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提供了审视历史的多重视角。(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9.示例一:
启示:不断创新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2分)
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 世纪中期,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不断革新技术,取代英国成为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增;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国家。(8分)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其兴盛时都是富于创新精神而不是因循守旧的。(2分)
示例二:
启示:能否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是国家兴衰的关键(2分)
说明:自1789 年以来,法国经历了帝制与共和的反复较量,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1875 年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政治体制趋于稳定,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引发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导致社会意识形态混乱,民族矛盾尖锐,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8分)
由此可见,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是国家兴盛的前提,国内政局动荡往往导致国家的衰落。(2分)
20.(1)原因:官员、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推动;西方国籍观念的传入;与西方国家关于华侨国籍的冲突;清政府国际知识的增长与外交观念的进步。(6分)
(2)影响:成为华侨与祖国联系的纽带;为海外华侨寻求中国政府保护提供法律依据,维护国家利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力对华侨实施真正的保护。(6分)
21.(1)变化: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第一公约限制战争权;1919年的《国际联盟盟约》强调承担不从事战争义务;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否定战争权的合法性。(每点2分,共6分)
(2)建议:遵守并履行国际法规定;增强国际法的约束力(加大对战争的惩戒);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减少贸易摩擦,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合作);发挥中国大国担当作用;增强联合国的作用;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念;限制、制裁武器的使用;发挥大国作用,大国带头履行。(每点2分,共6分)
22.(1)贡献: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批抗日歌曲;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影响热血青年投身革命,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6分)
(2)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文艺为现实服务的实践精神;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