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从天到地析气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题教学
巴西里约高温持续
海滩人潮涌动声势壮观(2019年2月4日)
气温影响人体感觉,影响生产生活!
本节学习目标:
理解“课前自主学习的习题和小结”---学案P1-3
按热量的辐射过程建构“气温形成过程图”---学案P4
运用知识完成“课堂案例原因探究”和高考题---学案P4-5
内化本节要点:气温的三个影响因素和三个描述要素---学案P4
「天文辐射与气温」
★小结1:从天文辐射(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看,①气温与太阳高度
正
(正∕负)相关。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
强
,气温
高
。所以
太阳高度角
是影响气温的最重要因素。总体上,一天的中午气温比早晚
高
;一年夏季气温比冬季
高
。②气温与昼长
正
(正∕负)相关。一般情况下,昼(太阳高度﹥0)越长,得到的太阳辐射越
多
,气温越
高
。
【课前自主复习知识点并小结原理】环节归纳
低纬因太阳高度大;
天文方面析气温的两因素,不同纬各有侧重。如析高温,低纬、中纬各是因
?
中纬则因夏季白昼长
「天气状况与气温」
★小结2:
1.从天气角度看,气温与云(云层、云量)相关:晴天(或空气稀薄)昼夜温差
大
;
阴天昼夜温差
小
,因为
白天:云层厚云量多,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不太高,大气得热不太多
夜晚:云层厚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归还热量多,地面温度不太低,大气再得热不太少
2.气温是天气的组成要素,与降水(降雨、阴天、多云)或风等要素是整体性关系:
(1)从降水分析,蒸发吸热会降气温,凝结放热会增气温,在低纬地区午后多雷阵雨,刚开始下雨时,感觉气温
闷热
,但之后因云的削弱、水的比热大及蒸发水体耗热,气温自然
下降;
(2)从风分析,①风速,一般通风可散热(如城区街道应设与盛行风
平行),而风力小一般气温稳定(稳定性角度);②风的性质,冷风(冷空气)可以降气温,焚风(山地背风坡的下沉气流)因干燥,每下降1000米气温升高大于(大于∕小于)6℃。
入秋后注意:冷空气带来降雨和大风降气温,使体感(人体感觉)温度更低,即“湿寒效应”和“风寒效应”,这是为什么?
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能力不太强,且气温在百叶箱内测。注意:昼温比当地夜温高很多(昼夜温差大)。地理事物比较注意不变条件和变化条件。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比同纬平原强得多,但白昼气温也不如同纬平原高?
「下垫面与气温」
★小结3:
从下垫面看,①与地表物质(广义)有关:陆地升温
快
、降温
快
,接近大块陆面(内陆比沿海、高原比山峰、沙漠比林草)的气温变化
大
,反之近水(海、湖、冰、河和植被多)和近自由大气的气温变化
小;城区建筑物密集,吸热多、散热慢,加上大气污染物的保温,形成“
热岛效应
”,尤其在
夜(昼∕夜)明显。
②与地表形态有关:封闭环境难散热,中低纬内陆盆地夏晴时多为
高
温中心(同纬或同高比);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的盆地冬季成温暖(温暖∕寒冷)中心,而有缺口的盆地冷空气容易进入、难散冷反成
低
温中心。高山距大地面远,得地面辐射少,成低温中心。
春温
秋温
盆地的气温要分类讨论,注意前提条件
>
三要素中最基本是气温高低、然后推出高或低持续的时间(高多久——温期长短)、再比较高低的差(高多少——温差大小)。
本节课知识归纳:
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要素
◆知识运用:
总目标是锤炼获取信息和调用原理两大能力,加深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三大素养
。
1.课堂案例原因探究:
提醒——①养成文图转换的习惯,题中没图,但心中要有图。②有图后要定位,“以小见大”(想该地所在的大区域的共性特征),又“以小显小”(突出小区域地形等个性来分析)。
这是我国哪处以水著名的风景区?中秋假看的《地理·中国》“海子的秘密”
例题:九寨沟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的沟谷,海拔2000米以上。去九寨沟旅游一天要带上四季的衣服,请问这说明九寨沟气温有什么特点?推测这种现象发生的季节和天气状况?并分析原因。(12分)
白天气温较高的原因: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多;海拔高,空气较稀薄,晴天削弱作用少,太阳辐射强;谷地地形封闭,热量积聚,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低的原因:海拔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少;空气较稀薄,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
昼夜温差大
夏季晴天
昼得多积多
夜得少散多
按热传递过程分析
冷
热
定位要从大到小
两时间(类)的果,宜分别析因
吐鲁番盆地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的纪录
。
吐鲁番盆地示意图
变式训练: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山间盆地,也是中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分析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高地区的原因。(8分)
深居内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地形封闭,热量积聚,气温高;
沙漠广布,地面没有水分蒸发消耗热量,地表增温快;
海拔低,在海平面附近,下沉气流升温快
变式训练: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山间盆地,也是中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分析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高地区的原因。(8分)
◆知识运用:
2.课堂高考题实战演练: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支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周边地形。
例题:(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变式训练:(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
原理(小区域气温比较)和题目信息都指向“地形”,显性原因是地形,但地形不是1月才这样,所以是地形影响了有1月特征的自然因素(气流)造成“1月均温较它处高”
变式训练(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
注意:该大题的主题是“大气”,小问间是递进式设问。展开“天气特征”的概念,从天气成因及要素的整体性去想。
动态性的地理思想:地理事象有时间变化规律,甚至还有异常,所以要养成“怎么问怎么答”的思维。如攀枝花属亚热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11月-次年4月)雨季(5-10月)分明,该题提到1月晴天多,但这段时间(2016年9月)却因强降雨致重灾。
结语:气温和众多地理事象一样,其形成是有过程的,时空上又是有差异的,所以要按形成过程、结合区域时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学会分析气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如何调节气温、如何利用气温。回去请认真完成学案的课后习题,自我感悟。期待下节课你的学习心得分享!
谢谢!主题教学课题:从天到地析气温
学生年级:高三年级一轮复习
一、学业质量标准: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二、考纲要求: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内容分析:1.从考试来看,这部分内容考纲是以“大气的受热过程”条目要求的,近2016-2020五年课标1卷的高考题共约占34分。2.
从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来看,大气受热过程实际就是气温的变化过程,后者更可知可感,也更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所以本节课采用的主题词是“气温”。气温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分布在地球、大气、地形、城市等多个单元,碎片化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气温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节课创造性地以热量的流动过程(从天到地)为主线,把遇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一带出,在问题链中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有条理地呈现气温的变化过程。3.
从教材地位来看,气候(气温是要素之一)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它自然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其影响和制约。气候还广泛影响人类活动,同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又越来越深刻。可见,气温是地理环境的主干,是贯穿地理教学的主线。4.从学科素养的养成作用看,综合分析气温的特征、过程以及与它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事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这样可以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气温在特定区域又有不同特征,在对其形成和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中可加深区域认知。
四、学情分析:分析气温涉及地理要素多、空间思维跨度大、综合分析能力要求高,虽是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仍有难度,加上我校是生源6组,学生学起来难度又大些。但气温与诸地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的联结点,而且区域差异明显,所以能很好地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诚然,这节课也有可实施的基础条件:地理知识的复习是交融的,此前在复习区域地理中已渗入太阳高度影响气温、晴天昼夜温差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降水形成条件等相关原理。但这些是碎片化、断续呈现的知识,不利于学生认知体系的建立。基于这样的学情和考情,特设“从天到地析气温”的主题教学,教学主线是把气温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整合在特定的综合情境中,引导学生逻辑分析和迁移运用。本节课的内容依据认知规律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与加工:在课前自主练习和小结气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课堂上先是通过互评和答疑的方式夯实基础;接着顺应热量的辐射过程从天到地把气温的形成过程逐步分析概括并板书,然后把课前和课堂知识要点作总结归纳;最后在探究题和高考题的举例和变式训练中巩固落实,题目的讲练注重扣题剖析思路和提炼原理,以区域为落脚点,以综合思维引导为抓手。因为只是第一轮复习,课堂组织形式宜采用“双主”的教学方式,即在老师的主持和主导下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序地突破综合思维的障碍。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预设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会学得愉快、学能全悟。再者,这样优化设计应比零散地在各单元学习气温要更系统,更利于气温的知识网建构和技能体系的完善;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学科核心知识和重要方法,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为全面提升高考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掌握气温的描述要素;掌握气温的案例分析和典型高考题的答题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观看《地理·中国》两个与气温有关的视频、阅读补充的概念、完成三个知识块的练习和小结,回顾所学知识,自我检验,夯实基础,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2.
通过师生共同绘画“气温形成过程图”梳理气温的影响因素,用直观图整体呈现气温分析的思维流程;
3.
通过课堂案例探究和高考题的实战,检测气温影响因素和基本要素的共性分析和区域个性差异比较的综合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序、高效、愉悦的探索过程中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从而培养条理性、整体性、案例性、空间性、区域性的思维习惯,锤炼获取信息和调用原理两大能力,加深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的三大素养。
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按热量的辐射过程理解天文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三种气温影响因素及规律;学会气温描述的三个基本要素。
难点:理解下垫面差异造成的气温差异,尤其是具体地形单元气温特点的个性分析。
突破方法:绘气温形成过程图,用案例分析,归纳原理和规律,强化对比个性因素;讲练结合法,注重审题步骤和拆字词要点的指导及答题概念、原理、过程和特征的归纳提升,注重在互动和独立思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学法指导,如把气温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要素归纳为“三三”,即按太阳辐射从天到地过程的天文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三因素和气温高低、温期长短、温差大小三要素,三要素中最基本是气温高低、然后推出高或低持续的时间(温期长短)、再比较高低的差(温差大小)。
七、教学资源:《地理·中国》视频、学案、课件
八、本设计的理论依据:
1.
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布鲁姆目标分类学
2.
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建构知识网、课堂探究变式练习、他评→杜威“做中学”有效教学理论及M·希尔伯曼--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
3.
课堂师生互动建构知识网、整合气温影响因素设计主题教学→建构主义理论
九、设计亮点:
1.教学目标切实可行且表述简约。表现在:设置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具体。1)知识和技能主线清晰:夯概念、析事象、提原理、建结构、归要点、引方法、练变式、暴思维、明结论。2)过程和方法体现地理学科重图文获取信息,全国卷重逻辑推理、重过程分析、重区域个性,复习课重“主题式”知识结构图,课程标准重学法指导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在愉悦且感受到成功的课堂中开启思维,锤炼获取信息和调用原理两大能力,深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的三大素养。
2.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优化整合。表现在:根据内容梯度和学情,课前学案上补充了基本概念和《地理·中国》的视频,精编了练习和小结;按太阳辐射从天到地过程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创新地把不同单元碎片化知识进行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整合,且绘成直观的形成过程图;把气温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要素归纳为“三三”,即按太阳辐射从天到地过程的天文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三因素和气温高低、温期长短、温差大小三要素,三要素又以气温高低为基本、然后推出高或低持续的时间(高多久——温期长短)、再比较高低的差(高多少——温差大小),整节知识要点(三因素间、三要素间、因素和要素间的逻辑结构)有序地串线织网;课堂练习原创一组探究题,以例题讲解和变式练习组合巩固知识要点。
3.教学方法融合教师引导的高度和学生参与的深度。表现在:学情分析符合学生实际,起点能力和学习目标梯度适当,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到位;问题设计有层次、有启发性,立足原理又紧扣自然和生活,有助于学生依据思考;注重概念本质的理解,注重感性现象的兴趣激发,注重事物形成过程的分析和全节要点的织网,注重习题练后的原理和方法归纳提升;教师善用启发性的设问、互动的教态和交流的语调,擅长于捕捉并利用生成的问题;学生在课前自主做题和小组研讨、快问快答的“头脑风暴”、课堂黑板审题圈画关键词、限时答题、讲思路,他评中开启思维,完善规范。
十、教学流程(见下表和下图):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方式方法与师生互动
评析
一、告知目标,激发兴趣
1.(打开课件、高温景观图、课标1高考题统计表)引入:①从课标1高考题看,近五年考查“气温”相关知识34分;②从环境看,气温影响我们的人体感觉和生产生活。所以我们需要懂气温。2.(课件、学案)呈现学习目标,老师强调: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建构并内化知识结构;步骤科学、思路清晰做出探究题并能他评。四个目标就是向上的四级阶梯,我们要走稳每一级。
1.明确目标:高三学生首先是“考生”,可用考分刺激;高三学生更是“成人”,需用知识的实用性激励。2.明确达成途径:从起点目标到终点目标要分梯度,走稳每一级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开朗。3.总的来说,这部分是了解气温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
二、回忆原有知识,作好调用准备
师问:“明确目标,我们来看脚下起点能力。课前练习1、2、3做了,小组对答案研讨了,还有需老师答疑的吗?
”
(学生打开课前已完成的学案“练习”部分自查)。
一轮复习前,学生已有些知识储备,而且复习课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大量的、真正理解的,光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学生需要消化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最好是进行“前测”。学案设计的这些练习的功能是再现、比较、拓展、深化。每个知识块的设计是按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元认识知识的梯度编写。学生先自主、后合作梳理热量辐射的过程,从而初步了解气温的变化过程。
三、呈现有组织的信息,检测起点能力
(以课件再现学案中课前三大知识块的“小结
”部分)学生课前已对照参考答案并小组研讨,老师问是否需答疑。学生可能即时提不出问题,如复制原学案上问题又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理解程度,所以预设有针对性的精炼问题,以快问快答的“头脑风暴”方式查察学生的起点能力。
这问题属于认知过程维度的“评价”,体现思辨能力。“小结”比“练习”部分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侧重气温相关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学生如能自我感觉无疑,或据生成的问题回答老师的“追问”,说明“前测”的目标已达成,起点能力够得着下一环节。
四、建构新旧知识的结构图,促进理解
1、在黑板上师生互动,按热量的辐射过程“从天到地”分析气温的变化过程,即把课前回顾、课堂夯实的三个知识块用文图转换到整个大图中,重在对原因和特征作归纳,形成过程性的直观知识网。2.在课件上归纳“气温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要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又为下步的调用须做准备。
1.知识串成线织成网才便于理解和提取运用,反过来理解程度越深,则所做的结构图体现的联系性越强,结构越清晰。2.通过把气温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天文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按过程一一推导,并将气温的描述概括为“温度高低、温期长短、温差大小”三要素,而且还把三要素按“气温高还是低、高多久、高多少”串成整体。经创新性的“三三”(三因素间、三要素间、因素和要素间的逻辑结构)归纳,学生对气温原理与概念的理解可高屋建瓴。
五、限时训练并自讲他评,检测运用能力
1.先用一道例题举例说明如何调用气温形成原理分析真实区域的气温特点,接着用一题限时进行变式训练。2.举高考题第(1)问为例说明气温的考查角度及做题方法,接着用第(2)问进行变式训练。3.两道练习题,课前由学生抄在黑板上,被提问到的学生在黑板上显示审题过程、组织答题文字、最后讲答题思路。之后由另一学生他评。4.老师终评并给予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审题注意时空信息、限定条件、事物因果和设问关键词(拆到词甚至逐个字去挖掘其内涵);指导答题回归原理、顺应形成过程、展开核心概念、紧扣区域特征。5.老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1.通过两道例题,引导学生注意审题和调用原理的步骤,接着用变式训练题夯实相关的知识和技能。2.两组题的设计意图:“课堂案例原因探究”是训练在纯文字的材料里构建心中地图,并进行准确定位,然后“以小见大”(把该地放回到所在大区中,用大区的共性特征来分析),又“以小显小”(用该地地形等个性来分析)。“课堂高考题实战演练”则是在真实高考题中检测获取信息和调用原理的能力。3.选题内容从生活出发、以知识结构图的对应原理为考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既有抓手又有落脚点。4.限时训练模拟的应考状态能较准确检测学生的认知基础,说出分析思路更能诊断学生真正的认知水平和能力。5.学生他评能让思维动起来。6.由于我们学生是生源第6组,主体参与和老师的主导引领都同样重要。
六、与老师的解题指导同步回忆完善,内化通性通法
1.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回顾、反思和内化。2.学生举色牌反馈知识和方法的领悟程度。
1.要获得和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要学会学习,养成条理性、整体性、案例性、空间性、区域性的思维习惯。2.举色牌反馈领悟程度,以便老师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结语
气温和众多地理事象一样,其形成是有过程的,时空上又是有差异的,所以要按形成过程、结合区域时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学会分析气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如何调节气温、如何利用气温。回去请认真完成学案的课后习题,自我感悟。期待下节课你的学习心得分享!谢谢!
十一、板书设计:
◆
本节课知识归纳:
十二、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基于高考考情和学生现阶段学情需要而选择的。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设计的。因是高三级一轮的主题教学课,充分调动学生课前回顾知识是课堂教育实施的基础;把零散且隐性地分布在各单元的气温影响因素通过建构过程图系统地感知是关键;通过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两类例题及其变式训练学习运用和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途径。整节课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切实、承转流畅、关注学情、指导学法。表现为:教学目标达成畅顺,教学内容呈现有序,教学结构逻辑严谨,教学方法运用切实。教师能捕捉和利用生成资源(如有学生“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答成“气温低”,教师马上剖析出原因应是没有联系主题干和前一小问,以为是自己和自己比,得出1月冬季当然气温低的错中可谅的结论,并以此强调大家要从整体审题),对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他评等善于即时评价。学生参与度高,既深入理解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综合性、区域性分析气温的能力,学科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PAGE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从天到地析气温”主题教学学案
【课前阅读积淀必备素养】
『与气温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
气温:即空气温度,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国际标准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2.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3.
极端气温:也叫绝对气温。它是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气温极端值。可分为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
4.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至38℃。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5.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两种: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1)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2)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6.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红外线的吸收作用: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实际上很大,在0.76 ̄120微米之间。而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的波长仅仅在0.76 ̄4微米之间,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在3 ̄120微米之间。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虽然集中在红外区,但在红外区的吸收作用也具有选择性,在0.76 ̄4微米波长之间的吸收能力较弱,在4 ̄120微米之间吸收能力较强。
7.
反射和散射作用:能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反射作用是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把投射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而散射作用是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反射作用的各种波长同样被反射,无选择性。散射作用的蓝、紫色光最易被散射,有一定的选择性。
8.
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河流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观看《地理·中国》与气温有关的两个视频』《海子的奥秘》——思考:九寨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火炉里的秘密》——思考:吐鲁番盆地夏季极端高温的成因?
【课前自主复习知识点并小结原理】
「天文辐射与气温」
练习1:读下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
②太阳高度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
③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越大?
④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度成正比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小结1:(参看地图册P20)从天文辐射(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看,①气温与太阳高度
(正∕负)相关。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
,气温
。所以
是影响气温的最重要因素。总体上,一天的中午气温比早晚
;一年夏季气温比冬季
。②气温与昼长
(正∕负)相关。一般情况下,昼(太阳高度﹥0)越长,得到的太阳辐射越
,气温越
。
「天气状况与气温」
练习2:读“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按顺序完成下列填空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对(A)
具有削弱作用,其表现形式有(b) 、散射和选择性吸收。
(2)大气的直接热源:(B)
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原因是此辐射为
,而对流层大气中的??
能强烈吸收它。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
(3)大气的保温原理:大气吸收(B)
而增温并向外形成(C)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大部分以(e)
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
效应”。
★小结2:(参看地图册P20)
1.从天气角度看,气温与云(云层、云量)相关:晴天(或空气稀薄)昼夜温差
;阴天昼夜温差
,因为
白天:云层厚云量多,削弱了到达地面的
,地面温度不太高,大气得热不太多
夜晚:云层厚云量多,大气
辐射强,归还热量多,地面温度不太低,大气再得热不太少
2.气温是天气的组成要素,与降水(降雨、阴天、多云)或风等要素是整体性关系:
(1)从降水分析,蒸发吸热会降气温,凝结放热会增气温,在低纬地区午后多雷阵雨,刚开始下雨时,感觉气温
,但之后因云的削弱、水的比热大及水的蒸发,气温自然
;
(2)从风分析,①风速,一般通风可散热(如城区街道应设与盛行风
),而风力小一般气温
(稳定性角度);②风的性质,冷风(冷空气)可以
气温,焚风(山地背风坡的下沉气流)因干燥,每下降1000米气温升高
(大于∕小于)6℃。
「下垫面与气温」
练习3:读下垫面图,分析并完成下列填空。
(1)大尺度(大时空)
1)海陆差异:作为性质差异最大的下垫面,陆地比海洋上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要
。陆地上沿海比内陆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
。
2)海拔差异:年平均气温高山和高原比同纬度的平原和低盆地要
(因有凸起地形的影响,气温下降率应
(大于∕小于)每1000米6℃);
(2)小尺度(小时空)
1)小地形单元:高山比高原年均温
、年较差和日较差都
;冷空气的迎风坡较背风坡气温
;较封闭环境难散热,而有缺口的冷空气容易进入又难散冷,吐鲁番盆地成我国夏季最
温的地区,四川盆地因北有秦巴山地阻挡冷空气成冬季
(温暖∕寒冷)中心,高原上的谷地昼夜温差较
,而俄罗斯远东山地的奥伊米亚康盆地因冷空气容易进入和聚积成
(温暖∕寒冷)中心,称作北半球“
”。
2)人为环境:城区供蒸发耗热的湿地和绿地少,而建筑物反射率小、吸热多,气温比郊区
;又因城区较封闭散热慢,所以热岛效应在
(白天∕夜间)明显。
★小结3:(参看地图册P21)
从下垫面看,①与地表物质有关:陆地升温
、降温
,接近大块陆面(内陆比沿海、高原比山峰、沙漠比林草)的气温变化
,反之近水(海、湖、冰、河和植被多)和近自由大气的气温变化
;城区建筑物密集,吸热多、散热慢,加上大气污染物的保温,形成“
”,尤其在
(昼∕夜)明显。
②与地表形态有关:封闭环境难散热,中低纬内陆盆地夏晴时多为
温中心(同纬或同高比);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的盆地冬季成
(温暖∕寒冷)中心,而有缺口的盆地冷空气容易进入、难散冷反成
温中心。高山距大地面远,得
辐射少,成低温中心。
【课中归纳知识结构并综合运用】
◆学习目标:按热量的辐射过程从天到地理解气温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学会描述气温的三个基本要素;能在案例探究和高考题实战中锤炼获取信息和调用原理两大能力,加深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三大素养。
◆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理解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要素是重点,在气温共性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以地形差异为代表的个性分析是难点,通过绘过程图、举实例、研学法和讲练结合突破。
◆气温形成过程图板书:
◆
本节课知识归纳:
◆知识运用:
1.课堂案例原因探究:
‖自编综合分析例题‖九寨沟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的沟谷,海拔2000米以上。去九寨沟旅游一天要带上四季的衣服,请问这说明九寨沟气温有什么特点?推测这种现象发生在的季节和天气状况?并分析原因。(12分)
‖综合分析变式题‖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山间盆地,也是中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分析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高地区的原因。(8分)
2.课堂高考题实战演练: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支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周边地形。
图7a
例题:(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变式训练:(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
考点定位:(1)地形对气流的影响,气流对气温的影响;(2)在(1)的基础上,考查天气的整体特征(各要素与气温的关系)
3.课后案例原因探究:
(1)奥伊米亚康(63°N,143°E,海拔在2000米以上,为开口向北的山间盆地)成为北半球寒极(极端最低气温为-71℃)的原因?
自编题:(2)在我们广东这样的低纬度,夏季朝西的房间比朝东的感觉热很多,俗称“西斜热”。请从太阳高度、照射时长、照射方位分析原因(从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及方位变化来分析)。
4.课后案例措施探究:
自编题:(1)古人夏季降温的方法。
自编题:(2)从大气环境和下垫面两方面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5.课后实战:
读图2,完成6-7题。
图2
6.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考点定位: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1,完成1~3题。
图1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形较平
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
D.土壤较肥沃
考点定位:纬度位置与气温的关系,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5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考点定位:据茉莉生长习性比较两地更适宜的气候条件(高温期长短及同期湿度、冬温值)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
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考点定位: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水平的迎背风坡、垂直方向)的影响
(一)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浙江卷: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回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1、2题
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A.
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
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
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
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2016
年1
月24
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图3
为该日8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5
~6
题。
6.
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A.
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
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
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
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
材料二
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5
年底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受异常严重旱灾。中国于2016
年3
月15
日开始经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以帮助缓解旱情。为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流域各国在不同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材料三
图14
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图15
为流域内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1)图15
中气候资料②与图14
中所示城市对应的是
,其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
,这主要是因为
。(3
分)
【课前自主复习知识点并小结原理】参考答案
练习1:D
小结1:①正
强
高
太阳高度角
高
高
②正
多
高
练习2:(1)太阳辐射
反射
(2)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水汽和二氧化碳
降低(3)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
小结2:1.大
小
太阳辐射
逆
2.(1)闷热
下降(2)平行
稳定
降
大于
练习3:(1)大
小
低
小于
(2)1)低
小
低
高
温暖
大
寒冷
寒极
2)高
夜间
小结3:①快
快
大
小
城市热岛效应
夏
夜间
②高
温暖
低
“知识运用”参考答案
1.课堂案例原因探究:
‖综合分析例题‖九寨沟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的沟谷,海拔2000米以上。去九寨沟旅游一天要带上四季的衣服,请问这说明九寨沟气温有什么特点?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条件下?并分析原因。
‖综合分析例题答案‖昼夜温差大
夏季晴天时
白天气温较高的原因:纬度较低,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多;海拔高,空气较稀薄,晴天削弱作用少,太阳辐射强;谷地地形封闭,热量积聚,气温较高。夜晚气温低的原因:海拔高,得到的地面辐射少;空气较稀薄,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
‖综合分析变式题‖分析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温度最高地区的原因。
‖综合分析变式题答案‖深居内陆,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地形封闭,热量积聚,气温高;沙漠广布,地面没有水分蒸发消耗热量,地表增温快;海拔低,在海平面附近,下沉气流升温快
2.课堂高考题实战演练:
2013年T36例题(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8分)
变式训练:(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6分)
3.课后案例原因探究:
(1)奥伊米亚康(63°N,143°E,海拔在2000米以上,为开口向北的山间盆地)成为北半球寒极(极端最低气温为-71℃)的原因?
参考答案:纬度较高,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冬季日照时间短;海拔较高,得到地面辐射少;?盆地地形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2)在我们广东这样的低纬度,夏季朝西的房间比朝东的感觉热很多,俗称“西斜热”。请从太阳高度、照射时长、照射方位分析原因(从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及方位变化来分析)。
参考答案:(1)夏季晴天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由于太阳照射地表的时间更长,所以下午比上午气温要高;面西向的房间下午被太阳直接照射所以热上加热。
4.课后案例措施探究:(1)古人夏季降温的方法。参考答案:用扇子;用冰;用水
(2)从大气环境和下垫面两方面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参考答案)大气环境: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限制大气污染物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人工热源;下垫面:主干道走向与盛行风向平行;增加绿地和湿地(热容量大,加上蒸发水体耗热从而降温);减少建筑物密度和控制楼高
‖2012-2016年课标1高考题‖参考答案:A
C
36(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少),(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37.(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016年高考其它地区与气温相关的高考题‖参考答案A
B
C
A
27.(14分)
(1)昌都
冬冷夏凉
海拔高(地处高原)
120°
90°
120°
0°
0°
60°
60°
90°
美
国
墨西哥
北回归线
哥伦比亚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