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
绪论:走进生命科学
考点归纳:
区别“生物”于“非生物”抓住是否有生命。
生命现象是指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如呼吸,运动,繁殖和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等)。
例题
生物都是有___的。
细菌和泥土的区别是细菌有___,而泥土没有的,所以细菌是生物。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____________。
⑴“克隆”羊多利 ⑵阳光 ⑶水稻 ⑷狼 ⑸珊瑚虫 ⑹死鱼
⑺生长的蘑菇 ⑻“非典”病毒 ⑼转基因鱼 ⑽土壤和河流 ⑾细菌 ⑿青草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葵花向阳 B.铁皮生锈 C.母鸡下蛋 D.雨后春笋
(变式题)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海浪拍打堤岸 B.火山爆发 C.蜘蛛结网捕虫 D.风吹雨打
3. 袁隆平(中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从田野走向世界”“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例题
(1)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是哪国人(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俄罗斯
(2)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___(国籍)_____(人物)。
4.在果园养鸡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状况是( )
A.果树生长旺盛,果实丰硕 B.提高果园土壤肥力
C.果树的产量减少 D.减轻害虫对果树的危害
5.世界上最早的,体型较大的克隆哺乳动物( )
A.羊 B.牛 C.狗 D.马
教学反思:
。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生存的环境
考点归纳:
1.环境:①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②主要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名称 生存环境
鼠妇 阴暗潮湿的环境
雪莲 海拔3000m左右的雪线上(或者高寒山区)
珊瑚虫 热带海洋的浅海区
例题
(1)下列生物中与其他生物生存环境明显不同的是( )
A.鼠妇 B.松树 C.桃 D.小麦
(2)下列生物中,生存环境中不同于其他三种生物的是( )
A.带鱼 B.黑鱼 C.鲳鱼 D.黄鱼
(3)下列哪种生物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海区( )
A.鼠妇 B.雪莲 C.帝企鹅 D.珊瑚虫 E.亚洲象
(4)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划分,下列生物属于水生植物的是( )
A.月季 B.睡莲 C.杨树 D.垂柳
(5)下列关于生物生存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水和其他物质
B.生物的生存环境就是土壤﹑水和空气
C.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是其他生物,如海葵是寄居蟹的生存环境
D.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生存环境也多种多样
2.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
例题
(1)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下列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B.鱼等生物必须生活在淡水中
C.草木等生物一秒钟也不能没有阳光的照射
D.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有草木
(2)成语“南橘北枳”说明了( )
A. 橘和枳的来源不同 B. 橘和枳的口味不同
C.橘和枳的栽培方式不同 D.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同一个品种的品质
(变式题)成语“南橘北枳”说明了什么?
.
教学反思:
。
第二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考点归纳:
1.对于每个生物来说,除了它本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就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 阳光
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空气
水 等。
环境(因素)(抓住“有无生命”) 土壤
=(生态因素) 温度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例题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 因素和 因素。
(1)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是指( )
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 C.光、温度、水等 D.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下列不是影响鲫鱼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
A.池塘中的水藻 B.池塘中的其他的鱼 C.岸上的小麦 D.池塘中水的温度(变式题)能够直接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
A.鼠、蚜虫、鹰、阳光、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B. 鼠、蚜虫、杂草等生物因素和阳光、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C.动物、植物、微生物 D.狐狸、蛇、小鸟和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3)下列属于影响玉米生活的生物因素( )
A.温度 B.土壤 C.老鼠 D. 空气
(变式题)影响丸花蜂生存的生物因素是( )
①土中的巢穴 ②挖蜜獾 ③蜂蜡 ④找蜜鸟
A. 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4)下面的环境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水稻地里的土壤 B.稻田里的稻飞虱 C.降雨量的多少 D.光照强度
(变式题1)对于草原上的马来说,下列因素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作为食物的牧草 B.同样吃草的羊 C.马群中的其他马 D.阳光和水分
(变式题2)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
A.阳光 B.害虫 C.水 D.温度
(5)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 f
a b c d e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a. b. c. d. e. f.
2.(一)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题型一.阳光
(1)夜鹭白天休息,夜间出来觅食,影响夜鹭这种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 )
A.光 B.盐分 C.水 D.空气
(2)决定菊花在深秋开花的因素是( )
A.短日照 B.长日照 C.高温 D.低温
(3)若要使平时在短日照条件下开花的菊花提前在夏天开放,则应该( )
A.晚上照光10min B.尽量施肥 C.白天缩短日照时间 D.多浇水
(4)海洋中大量的藻类植物均分布在浅海,而在海洋深处却无迹可寻,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一分布现象的吗 ( )
A. 温度 B.阳光 C.深海中吃藻类植物的生物较少 D.压力太大
(变式题1)在海平面20m以下,红藻很难生存。这主要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阳光 B.水 C.空气 D.温度
(变式题2)在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的水中生长着褐藻,在深一些的水域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海水含氧量 C.海水含盐量 D.温度
(变式题3)1960年,科学家对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之类的动物,但没有绿色植物。这主要是因为那里( )
A没有氧气 B.温度太低 C.没有阳光 D.没有植物必需的无机盐
题型二.温度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土壤 D.温度
(变式题)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极地狐与大耳狐的耳朵大小明显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 温度 B. 水分 C.光照 D.空气
(3)苹果在北方生长好,在南方生长不好,其原因是( )
A.湿度 B.空气 C.温度 D.土壤
(变式题)“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不适宜于在北方栽种的主要原因是北方( )
A.空气干燥 B.土壤的特性 C.水分太少 D.温度较低
(4)童年时,我们经常唱起一首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到我们这里来,主要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 阳光 B 水分 C 温度 D 空气
题型三.水分
(1)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水 C.土壤 D.温度
(变式题1)影响沙漠植物生物生物生存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的是( )
A. 温度 B.水 C.土壤 D. 光照
(变式题2)浅根系的蔬菜在沙漠中难以成活,对其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 温度 B. 土壤 C. 水分 D. 阳光
题型四.混合题
(1)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大雨过后,蚯蚓爬到了地面上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C.人参在密林下层生长良好 D. 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
E.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 F.山上的桃花开花晚
G.蛾类的趋光性(或者蛾类在夜间活动) H.鱼类的生殖洄游
(2)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600m深的海洋中没有绿色植物分布。导致以上2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A.温度、空气 B.水分、阳光 C.空气、水分 D.温度、阳光
(二)考查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种内斗争
种内关系
(同种生物)种内互助
寄生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间互助
种间关系 捕食
(不同种生物) 竞争
例题
(1)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互助关系的是( )
A.蝴蝶采花蜜时传播蜜源植物的花粉
B.蚂蚁采用触角将找到食物的信息传递给同类
C.繁殖季节,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而发生争斗
D.双锯鱼在海葵附近生活,寻求庇护,同时又为海葵喂食、清除沉淀物
(2)请根据以下提供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及“具体事例”,用编号或字母填表。
Ⅰ.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寄生 ②种间互助 ③捕食 ④种内互助 ⑤种内斗争 ⑥竞争
Ⅱ.具体事例:
A.菟丝子与大豆 B.蛔虫与人
C.蚂蚁共同搬运食物 D.蝴蝶与植物
E.狮子与鹿 F.同一草原上的食草动物牛与羊
G.蚂蚁吃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 H.蜜蜂对敌人群起而攻之
I.最先孵出的蜂王即将孵出的其他蜂王全部杀死 J.狼与羊
K.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而发生争斗
L.同一块稻田里的水稻与杂草(争夺水、阳光等)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具体事例
种间关系
(3)在农田作物的栽培中,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正确的解释是( )
A.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B.易造成杂草生长旺盛
C.导致种内斗争激烈 D.使成熟期大大延迟
(4)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巴(泥巴中的浮游生物)”,
①这句话表示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种内斗争
②一般来说,如果大鱼减少,虾的数量将怎样变化 (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判定
(变式题)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此句话中可以看出影响螳螂生存的生物因素有 ,影响蝉生存的生物因素有
,影响黄雀生存的生物因素 。
(5)“仓充鼠鹊喜,草尽狐兔愁”,直接说明了( )
A.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诗句反映了影响豆苗、水稻生存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教学反思:
。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归纳:
1.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速度较快,可以用干湿表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用百分比表示如33%)。
例题
(1)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必须使用到的实验材料是( )
A.干湿表 B.显微镜 C.放大镜 D.计时器
2.“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
①“变量”是不同植被所以选取三个不同的环境即裸地、草坪、灌木丛;
②对照组是裸地;
③三个时间段(早,中,晚)虽不能确定早晚,但中午的空气湿度是最低的;④植物数量与种类越多,其空气湿度越大(如裸地﹤草坪﹤灌木丛﹤森林)。
例题
(1)裸地、草坪、灌木丛、森林对空气湿度影响最大的是( )
A. 裸地 B. 草坪 C. 灌木丛 D. 森林
(2)同一时刻裸地、草坪、灌木丛三处湿度值情况一般是( )
A. 裸地最高 B. 草坪最高 C. 灌木丛最高 D. 基本一样
(3)某小组在探究“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活动中,测得的数据如下,表中数据明显有误的是( )
裸地 草坪 灌木丛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早 中 晚
A 60 50 58 78 70 75 80 71 80
B 74 64 73 80 70 81 83 77 83
C 70 58 72 75 64 78 82 73 83
D 72 57 75 90 90 90 86 70 81
(4)下表为某合作学习小组测量校园内灌木丛与裸地空气湿度的数据。
时间地点 相对湿度(%)
早晨 中午 傍晚
灌木丛 第一次 78 57 71
第二次 75 59 73
第三次 76 60 69
平均
裸地 第一次 44 30 33
第二次 45 29 34
第三次 45 32 33
平均
①请把表格内的数据整理并转换为曲线图,把曲线画在如图1-1-3-2所示的坐标中
100
50
②将一天中灌木丛的空气相对湿度数据,转换为柱形图,画在如图1-1-3-3所示的坐标内。
100
50
(5)小红视力不好,在读灌木丛中的空气湿度时,因看不清干、湿球温度表的示数,就拿着干湿计走到阳光充足处读数。 ( )
教学反思: 。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考点归纳:
1.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 ,还表现在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 。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 ,生物只有 才能生存下来。如果 ,就会被环境淘汰。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 方面,还表现在 等各个方面。
4.保护色: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
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与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强调颜色与形状);
警戒色:能够起到警告敌害、保护自己的作用。
例题
(1)请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与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E~H)用直线连接起来。
A.形态 E.有些鸟类虽季节的变化而迁徙
B.结构 F.靠昆虫传粉的花朵一般具有鲜艳的颜色或芳香的气味
C.生理 G.水中游泳的动物一般具有鳍或带蹼的足
D.行为 H.绿头鸭吃的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残渣,0.5小时后就随粪便排出体外
(2)下列不属于生物在外形上适应环境的特征的是( )
A. 保护色 B. 警戒色 C. 拟态 D. 鸟类迁徙
(变式题)生物在外形上具有许多适应环境的特征,如 、 、 。
(3)请将下列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归类到表格中(用字母表示)。
生物适应的方式 生物适应的现象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A.生活在森林中的避役(变色龙)等动物的体色为绿色
B.竹节虫的体型纤细,看起来好像一根竹枝
C.瓢虫体表有醒目的斑点 D.金环蛇身体表面有黑黄相间的环纹
E.北极熊的毛是白色的 F.枯叶蝶栖息在树上时,形似一片枯叶
G.枭蝴蝶的翅上生有大斑点,斑点的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
H.企鹅背面的黑色与深色海水一致
(变式题)生物的外形有许多适应生活环境的特征,将下列生物特征与相应的适应方式用线连起来。
保护色 A.瓢虫具有漂亮的红底黑斑
B.竹节虫外形与树枝相似
警戒色 C.北极熊的皮毛是白色的
D.北极熊具有厚厚的脂肪层
拟态 E.沙漠里的蜥蜴体色与沙的颜色接近
F.仙人掌的叶成刺状
行为、生理特征 G.许多毒蛇具有鲜艳的环纹
H.南美洲的树叶鱼把自己伪装成一片枯叶,漂浮在水面,并迅速进攻游过它身边的猎物
(4)下列哪种动物的体色不属于保护色? ( )
A.避役(变色龙)随环境改变的体色 B.鲤鱼背部为暗褐色,腹部为白色
C眼镜蛇颈部竖立时,显露出的眼镜状斑纹D.蟒的体表所具有的暗淡相间的斑纹
(变式题1)下列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中,有隐蔽作用的是( )
A.有些毒蛇的体表有色彩斑斓的花纹
B. 枭蝴蝶的翅上生有大斑点,斑点的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
C.斑马身上黑褐色和白色相间的漂亮而雅致的条纹
D.某些蛾或蝶类的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身上长有毒毛
(变式题2)下列选项中,属于体型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以起到迷惑作用的是( )
A.金龟子具有与环境相似的体色 B.枯叶蝶的形状像枯萎的树叶
C.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 D.骆驼的驼峰具有储存脂肪的结构
(变式题3) 下列选项中,属于体色与环境不同而具有警告作用的是( )
A. 鲫鱼的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 B. 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
C.猴面包树遇到连年干旱,树顶上的树枝会变“瘦”,使它不会枯死
D.黄蜂腹部黄黑相间的条纹
(5)长期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其形态结构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
下列叙述与沙漠中的植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厚的角质层 D.叶面积增大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例题
(1)雷鸟在冬季到来时会换上白色的羽毛,这是对冬季雪后环境的 (适应、不适应);但由于气候的变化,某一个冬天没有下雪,此时雷鸟白色的羽毛就变得 (适应、不适应)环境了。因此,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并不是
(绝对、相对)的,而是 (绝对、相对)的。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种行为对于生物来说意义:①有利于保护自己,逃避敌害;②有利于捕食其他生物。
例题
(1)苍耳果实表面有倒钩,这种结构适应于( )
A.传播果实 B.恐吓小动物 C.没有任何用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生活在海底的比目鱼,能随周围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换身体的颜色和图案,这种行为对比目鱼来说( )
A. 有利于保护 B.有利于逃避敌害 C.有利于捕食 D.以上三种说法都对
(3)有些蝶类翅上生有很多小眼斑作用是( )
A.拒绝异性 B.吓退小鸟 C.吸引小鸟啄食 D.吸引异性
(4)到了寒冷的冬天,柳树落叶,而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柳树不能适应寒冷环境 B.松树比柳树更能适应寒冷环境
C.只有松树适应寒冷环境 D.它们适应寒冷环境的方式不同
(变式题)到了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的树叶纷纷飘落,而有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 )
A. 只有松树能够适应寒冷的环境 B. 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和法国梧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与法国梧桐进行着互助与斗争
教学反思:
。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考点归纳:
1.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托载标本的玻片为 。覆盖标本的玻片为
2.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平面镜:外界光线强时用
反光镜
(1)调节视野光线的明暗(强弱) 凹面镜:外界光线弱时用
大光圈:外界光线弱时用
遮光器
小光圈:外界光线强时用
物镜: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镜头。
(2)物像放大的倍数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像放大的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3)镜筒升降 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小幅度升降镜筒,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3.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一拖一握(两只手同时使用),放在略偏左的地方。
(2) :①转动转换器,使 正对通光孔;
② 选取合适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用左眼注视目镜,转动 ,从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视野)。
(3)观察玻片:①玻片放在 ,所要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
②从侧面看着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 接近玻片为止(1~2cm);
③左眼观察,反向转动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能看清物像为止;
④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 ,使物像清晰。
(4)收镜:①取下玻片,用 将显微镜擦拭干净。
②“一竖 一降 两旁 两后 ”。
例题:
1、 右图是显微镜结构图,请据图回答:(可填序号)(7分)(图1)
(1)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是③②①⑤④⑥⑦⑧.(填序号)
①对光②装镜头③放置④升镜筒⑤降镜筒
⑥低倍镜观察⑦细准焦螺旋⑧寻找物像
(2)对光时,应首先转动图中的[ ],使低倍物镜对准
通光孔, 再转动图中的[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如果目镜上标有5×,物镜上标有40×,
则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 。
(4)若想观察到较多的细胞,应使用的物镜是 ,对光时,
应使用的物镜是 。
(5)观察过程中若光线变暗,可调整【9】 ,
若使右下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向 移动装片。要使观察到的物象更加清晰,应调节【12】 。
(6)显微镜的目镜有5×和10×两种,物镜有8×和40×两种,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体积最大,应选择的目镜是 ,物镜是 。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择的目镜是 ,物镜是 。
(7)接近载玻片的镜头是 (填标号)。转动 (填标号)时,镜筒的升降, 范围较大。
2、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 ( D )
A.用纱布擦 B.用手擦 C.用纸巾擦 D.用擦镜纸擦
3、让显微镜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 B )
A、目镜 B、物镜 C、镜筒 D、粗准焦螺旋
(变式题)显微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简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 )
A.目镜 B.玻片标本 C.镜筒 D.物镜
4、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物存在。于是,他移动玻片标本,污物不动;换用洁净的目镜后,污物仍然存在。据此判断污物最有可能在 ( )
A.玻片标本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材料上
(变式题)如果发现显微镜的视野中有一污点,换成高倍镜后仍在原处,移动装片时,污点不动。则此污点可能位于( )
A. 目镜上 B. 装片上 C.物镜上 D.镜筒上
5、在显微镜下的视野如右图:(1)在载玻片上的字母是 。
(2)若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 方向移动。
解析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①静止时,物像位置与标本位置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②移动时,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也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答案:(1)d (2)右上
(变式题)在载玻片上画一个“ ”符号,用低倍镜观察时,在视野内所见的图像是( )
A. B. C . D.
(变式题)将字母“F”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看到的物像是 。在显微镜的视野中该图像偏向右侧,要想把图像移到中心,应把玻片标本向 方移动。
(练习1)如果在载玻片上有“ 上 ”,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出现的图像是 ( )
A. B. C. D.
(练习2)显微镜下的视野如右图,现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什么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 )
A.左下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右上方
(练习3)如果你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的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怎样移动载玻片才可以使像位于视野的中央?
A.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B.向右下方移动载玻片
C.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 D.向右上方移动载玻片
6、(4分)请将下列显微镜的结构(图4)与其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7、在使用显微镜时,可用来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 ( )
A.粗准焦螺旋 B.转换器 C.遮光器 D.细准焦螺旋
(变式题1)李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视野较暗,这时他应调节
A.细准焦螺旋 B.反光镜 C.目镜 D.物镜
(变式题2)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 )
A.目镜 B.物镜 C.光圈 D.反光镜
8、只是转动显微镜的转换器,将物镜由10×转换成40×,视野中的光线将会 ( )
A.变亮 B.变暗 C.无变化 D.变化无规律
9、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较弱,则应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是 ( )
A.较大的光圈和平面反光镜 B.较大的光圈和凹面反光镜
C.较小的光圈和平面反光镜 D.较小的光圈和凹面反光镜
10、当显微镜视野中物像不十分清晰时,应该调节( )
A.粗准焦螺旋 B.细准焦螺旋 C.遮光器 D.反光镜
11、右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
(2)对物像有放大作用是的 和 。
(3)能反射光线的是 。
11、甲显微镜为目镜5×、物镜10×,乙显微镜为目镜10×、物镜10×。用这两台显微镜先后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所见视野如右图A的是显微镜 、如右图B的是显微镜 。
4.(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通过观察,提出 、作出 、制定 、实施 、得出 。
(2)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要有明确的 ,要有探究的 ,还要有 。
例题
(1)在一个科学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有一个变量 B.可以有多个变量
C.提出的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一致 D.水、温度、光照可以同时成为实验变量(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
A 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B 只需要一组实验就可以了
C 对照实验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可有可无 D 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3)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所有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4)某同学在设计实验验证他的假设时,发现实验结果与他的假设相矛盾,则他应该( )
A.修改他的实验数据 B.不相信他的实验结果
C.否定他的假设 D.放弃他的研究
(5)开展探究活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 )
A.两组实验中所有的因素都可以不同 B.一般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
C.可以有多个实验变量 D.两组实验中所有的因素都必须不同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出的假设必须是事实 B.实验要独立完成,尽量不要与人合作
C.提出的假设可以毫无根据 D.水、温度、光照可以同时成为实验变量
5、探究光照或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时,设置了如下表的实验,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号幼苗 2号幼苗 3号幼苗 4号幼苗
环境条件 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遮光适量浇水 光照充足不浇水 光照充足大量浇水
(1)①号幼苗与②号幼苗所处环境的变量是 ,①号与③号、④号幼苗所处环境的变量是 。
(2)在这个实验中,以 号幼苗为对照。
(3)将1号幼苗与2号幼苗比较,其中能正常生长的是 号幼苗,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号幼苗,通过这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因素之一。
(4)将1号幼苗与3号、4号幼苗比较,其中能正常生长的是 号幼苗,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号幼苗,通过这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因素之一。
(5)将上述结论综合,可知: 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因素。
种内关系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
早 中 晚
相对湿度(%)
早 中 晚
P
A
B
C
D
E
F
G
J
H
I
M
K
L
N
第10题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