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是初中学生要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后学习C 、CO2、CO 、H2CO3 、CaCO3等物质打下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前起后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温室效应
2、过程和方法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温室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用途。
难点: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四年级科学中已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大多数性质,对氧气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化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学生对化学现象尤及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由于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二)实验探究
1、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探究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老师做演示实验,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这里我对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加了纸片后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2、二氧化碳溶解性质的探究: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然后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通过观察法,以及实验法总结出二氧化碳颜色状态密度以及是否支持燃烧,是否溶于水。等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极易溶于水。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通过引入碳酸饮料,让学生回答,我们知道这个气体是二氧化碳,明明配料表上写的也是二氧化碳,为何会叫碳酸饮料?
①“老师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讨论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这里因为四次试验,对二氧化碳用量较大,所以最后一次用喷过水的石蕊干花放入二氧化碳中,我改为用上个实验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的溶液,这样既节约了药品的用量,也跟上个实验二氧化碳溶于水相联系。
②实验后,实验联系生活,再次,利用碳酸饮料,将饮料中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再次加热,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碳酸的形成和分解。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探究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 + Ca(OH)2=CaCO3↓+ 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三)归纳小结:
由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教师进行点评。物理性质:(1)密度比空气大(2)能溶于水。化学性质:(1)不支持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3)能使澄清的水灰水变浑浊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学以致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让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五、板书设计
二 氧 化 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无色 无味 气态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 + H2O = 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 + Ca(OH)2=CaCO3↓+ H2O
三、用途
灭火、人工降雨等
四、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