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3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3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5:41:31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1.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条约的内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意义和局限
二、教材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作为课本专题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的必然碰撞,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重点在于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通过制度先进并四处扩张的西方列强和制度落后且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之间的对比,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第二目“两次鸦片战争”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在于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分析战争的影响即鸦片战争所引起的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开眼看世界”讲述的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出现也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之一,重点在于认识新思潮的进步意义和局限之处。本课的核心内容在于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通过学习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腐朽的制度和自我封闭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先进的制度、开放的姿态和善于借鉴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何等重要。
建议授课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英国到中国要经过非洲好望角,六个月时间,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其实战争的第一发子弹是在1793年射出的。
图片展示1793年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图片,提示注意马戛尔尼行跪拜礼。
材料一:乔治三世的表文:贵国兴盛,为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平等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受益。
——《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阅读材料,英国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二:乾隆致英王乔治三世赦谕:……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面对英国的要求,清政府的态度如何?
请大家思考:西方学者依据这张图片说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为争取“外交平等”而战。果真如此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图片,引用西方混淆是非的说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已知事件进行新的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预设:不是。这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过渡】:这场战争真正是为什么而战?这是本节课我们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明白为何而战也就明白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按英国国务大臣邓斯达的指示,马戛尔尼以照会形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
(
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
(
2)援俄国旧例
,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
,买卖货物;
(
3)将舟山
附近一个岛屿让与英国
,以便英人居住和存放货物;
(
4)将广州附
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
(
5)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
税;
(
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率纳税
,不另纳税。
——刘存宽《试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
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凭什么敢提出这样的要求?
预设:这是赤裸裸的侵犯中国主权。乾隆断然拒绝,英国人不提自己的无理无耻要求,大肆渲染的却是跪拜礼,是大清拒绝英国通商的要求,歪曲是为争取通商和外交平等而战。
(二)新课教学
【过渡】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处境:
一、探原因:
(1)看图片,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结合课本90——91页内容,填写表格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对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初中知识储备为依托,更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背景。
【预设】当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中国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式的封建社会的迷梦中而不自知。
(2)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大致完成。当时的英国已拥有
“世界工厂”“海上霸主”的称号,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自认是大国强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国为所欲为了。那这些称号英国是如何得来的?
【师生互动归纳】对。是靠殖民扩张和武力掠夺而来,正当贸易与海盗劫掠行为相结合。
【设问】这场战争是为鸦片而战吗?是通商战争吗?
【师生互动归纳】鸦片是英国为扭转正当中英贸易中的贸易逆差而输入中国的。英国在明知鸦片是毒品仍将鸦片输入中国,只是为获取高额利润,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可言喻的伤害。为鸦片而战不过是扭曲事实,掩盖自己的罪行而已。
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占领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摆脱危机的愿望更加迫切。所以也不是正当的通商之战。
【预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林则徐的禁烟只是英国的借口而已。这场战争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由此带来的文明冲击是工业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序幕和必然结果。
二、过程:
(1)阅读课本结合我们初中学习内容,大家讨论一下找同学回答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过程,国家,暴行。
(2)【合作探究】:我们从不同角度细看并深入审视这场战争,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设计意图】采取让学生温故知新的做法,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深化对这场战争的全面认识。
第一个角度:强与弱的辩证
(出示材料)1700——1870年中国和英国占世界GDP份额
占世界GDP比例年代
中国
英国
1700
22.3
2.9
1820
32.9
5.2
1870
17.2
9.1
——(英
安格斯.迪克森《世界千年经济史》)②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第261页
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军事对比
国别
参战士兵人数
枪支
船舰
补给
中国
91680---200000
竹制火铳(冷)
木质风帆桨橹
本土作战
英国
4000---19000
燧发枪
(热)
蒸汽铁甲战舰
远程作战
【提出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大国?中国落不落后?
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一,质量呢?
【设计意图】深层次解读材料,形成唯物史观。
【总结】农耕文明集聚(累积)起来的社会财富,与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财富,二者累积的速度与规模,相较而言,无论在总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李学功《被改变的思考》③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07-01
第二个角度: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分析
【合作探究】GDP第一的大国战败的根源何在?有何启示?
【师生互动归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分析:
【预设】有的同学说落后就会挨打。对,挨打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反思反省,迎头赶上,只有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
【提出问题】落后会挨打,强国才能不受辱。从这场战争中我们能总结出要强国靠什么?
对!靠科技强国靠经济富国。今天的“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能否就此认为中国是真正的强国?
【预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科技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靠打压掠夺他国是不能真正富国强国的。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国和平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富国、强国之路,才是真正的大国。
【过渡】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影响:对比反应引深思
英军官帕纳德:“凡是亲眼看到……没有一个能对中国士兵的英勇,拒绝给予充分尊重”
——《乍浦战役史实补遗》邹身城⑥《历史教学》1980,8(下半月刊)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
(?https:?/??/?baike.?/?item?/?%E4%B8%89%E5%85%83%E9%87%8C?/?62327"
\t
"_blank?)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
(?https:?/??/?baike.?/?item?/?%E5%9B%9B%E6%96%B9%E7%82%AE%E5%8F%B0?/?380674"
\t
"_blank?),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
(?https:?/??/?baike.?/?item?/?%E8%99%8E%E9%97%A8?/?581261"
\t
"_blank?)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
(?https:?/??/?baike.?/?item?/?%E5%9B%BD%E5%B8%91?/?10931109"
\t
"_blank?)(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古庙曾为抗英誓师地
民谣诉说当年历史(图)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9-07-18]
所以恩格斯说:“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英国侵略者曾记载“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这些英勇抵抗的中国军民为何会受到外国人如此的高度评价呢?
【预设】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英勇无畏、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是跨越时空和国界、民族的衡量标准,永不改变。
要爱国护国强国,仅有一颗英勇的心还不够,还需要认清世界大势,了解认识追赶西方,学习并赶超西方,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再看一则漫画:
【教师引导】:瓷器在英文中是china,意味着中国。中国为何破碎?对中国有何影响?
【预设】:主权被破坏,领土被割占,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
阅读一则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还要多,所以他们得意洋洋,以为他们外交成功,其实他们牺牲了国家的主权,遗害不少。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第一章第五节《不平等条约开始》49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史实,从多个角度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让学生理解不平等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概念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根据材料讨论填写
条约
特权
危害
《南京条约》及附件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与清政府的颟顸麻木不同的是:
(出示材料)
(出示材料)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65页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撰写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籍,提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以此为界碑,中华民族在被动毁灭中主动迎来新生。虽然新生之路面临内外阻力,但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各阶级前赴后继的提出救亡图存的主张,并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追赶着世界发展潮流,一个世纪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了!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散落在中国的山山水水;但这段历史从未过去,他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灵魂里。国耻不能忘,它使我们痛苦,也让我们坚强;英雄不能忘,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但我们更不能忘的是鸦片战争提醒国人的使命。今天的中国,已经变得强大、自信,放眼时代,开拓创新;注目交流,包容开放。但,路还很长,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我们在座各位的手上。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同学们: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
你怎样,中国就怎样!
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一、原因:
世界(英国)
中国
二、过程:
目的
战争进程
结果
三、影响:
危害
向西方学习(共32张PPT)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课程标准》(2017版):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1.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条约的内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意义和局限
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大约会要6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19世纪40年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1793年8月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团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所做的尝试:
面对英国的要求,清政府的态度如何?
材料二:乾隆致英王乔治三世赦谕:……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材料一:乔治三世的表文:贵国兴盛,为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平等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受益。
——《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阅读材料,英国的要求是什么?
按英国国务大臣邓斯达的指示,马戛尔尼以照会形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
(
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
(
2)援俄国旧例
,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
,买卖货物;
(
3)将舟山
附近一个岛屿让与英国
,以便英人居住和存放货物;
(
4)将广州附
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
(
5)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
税;
(
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率纳税
,不另纳税。
——刘存宽《试论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动因》
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
探原因
经:小农经济
两个世界的相遇
——清朝(政、经、军、外)
政:君主专制
军:装备陈旧
偶然与必然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对外关系
两个世界的相遇
君主专制
小农经济
装备陈旧
闭关锁国
君主立宪
工业文明
武器先进
殖民扩张
虎门销烟
工业革命促使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看过程
两次鸦片战争
侵略与碰撞
1.粗观战争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形势图
两次鸦片战争
时间?
国家?
过程?
侵略与碰撞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
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制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至1855年的十年间,除1851年、1852年外,始终没到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提出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
“鸦片战争”怎么还来了第二次?
侵略与碰撞
时间?
国家?
暴行?
过程?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起止时间
战争发起者
英国
目的
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列强反应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英、法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侵略与碰撞
趁火打劫(如美、俄)
1840——1842
1856——1860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细看战争
——多个角度看战争
(1)英国官帕纳德:“凡是亲眼看到……没有一个能对中国士兵的英勇,拒绝给予充分尊重”。
——邹身城《乍浦战役史实补遗》
面对强敌,中国军民有什么表现?
侵略与碰撞
(1)强与弱的辩证
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
国别
参战人数
枪支
船舰
补给背景
中国
91680——20000
竹制火铳
木质风帆浆橹
本土作战
英国
4000—19000
燧发枪
蒸汽铁甲战舰
远程作战
中国到底是不是大国?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一,质量呢?
(1)强与弱的辩证
侵略与碰撞
侵略与碰撞
唯物史观认为:
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2)学科素养的角度分析:
——论影响
毁灭与新生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辱华漫画《破碎的瓷瓶》
中国危机的加深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
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
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秤货物应该纳多少
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
伊里布、耆英、黄恩彤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
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关税明文规定,岂不是一个金底抽薪,
劳永逸的办法?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
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负交涉责任者计算以后海关的收入比以前
还要多,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其实他们牺
牲了国家的主权,遗害不少。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
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
当放弃的。
——<<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
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何危害?
特权
危害
《南京条约》及附件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割让香港岛;居住及租地权;领事裁判权

五口通商;议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
11口通商;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偿军费。
领土主权
贸易主权
司法主权
关税主权
毁灭与新生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受鸦片战争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眼看世界
毁灭与新生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毁灭与新生
课堂总结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影响: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鸦片战争
(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索)
过程:
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等
原因:
进程:
结果:
硝烟
烙印
脊梁
使命
强大
开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