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6 20: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登幽州台歌》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中所流露出来的孤单寂寞悲哀的情绪。
诗词导入新课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怀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登幽州台歌》
1.诗人极目远眺,应见到山川、河流、宫殿、楼宇等,可是诗人见到了吗?写下来了吗?
2.诗人眼前不见山川湖泊,他想见到什么?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登幽州台歌》
当时正值建安王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讨伐契丹,陈子昂为随军参军(相当于现在军队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恳切规劝,反遭贬斥,降为军曹。茫茫宇宙间,诗人更显孤独。不见古今,只见天地。孤独难解和壮志难酬之感由此迸发。
登高的第一重意义
怀



登高的第二重意义




登高的主体可以是意气风发的得意人,也可以是失魂落魄的伤心人,也可以是心有千千结的闺阁女子。
登高的地点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以是城池关隘,也可以是亭台楼阁。
登高可以书写豪情壮志,可以抒发家国忧思,可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