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2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2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5:46:47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大明印象
宦官魏忠贤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明太祖朱元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目录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
从“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
2
3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

景:

间:
建立者:

都:

号:
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
朱元璋
应天府(南京)
大明
明代疆域图
思考:面对广阔的疆域,明太祖朱元璋如何维护统治?
材料1: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胡惟庸……独相数岁。……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材料3:
史料实证
2、宰相制度的废除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历史原因:元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响君主专制
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
现实原因:地方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
三司
元朝地方
权力集中到中央
丞相职权扩大
2、宰相制度的废除
思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有何影响?皇帝有何补救措施?
影响: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加重了皇帝政务负担
措施: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秘书机构。
3、内阁制度的建立
太祖
成祖
宣宗
神宗
侍从顾问
参与机务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时间
明朝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导致了什么新问题?
内阁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
3、内阁制度的建立
名词解释
票拟:
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草拟处理意见,
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
批红:
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
红笔正式批复章奏,叫批红。
观察图片思考: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授权司礼监代其批红
如何来制约内阁呢?
票拟权
材料3:明代的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是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及宣传谕旨,司礼监还控制着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责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
——摘编自宋佳:《明代内阁、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4、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
(2)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君主专制的加强
(1)材料现象导致了明朝政治出现了什么局面?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地位
职权


对皇权影响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秘书机构、不是法定机构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制约皇权
不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探究1:比较宰相和内阁的异同
参与决策、行政执行
无决策权、顾问、受牵制

从“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探究2:从全球史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目的
经济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评价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殖民扩张;
积极:促进西欧社会转型;使世界连成整体;
局限:但给亚非拉带来灾难。
政治目的:宣扬国威
性质:
积极:
局限:
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加强了中外联系;
财政负担较大
材料4:
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变化:从宋元以前的“主动开放”,到元末明初的“故步自封”。原因: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威胁统治。
探究3:故步自封的海洋观念
材料反映了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海疆隐患与治理
明朝在东南沿海面临哪些外来威胁呢?有何对策?结果如何?
势力
政策
结果
日本
葡萄牙
荷兰
战争:戚继光等抗倭
肃清了倭寇,形势逐渐稳定
无有力手段
葡萄牙取得澳门居住权
无有力手段
荷兰独占台湾

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威胁与治理
明朝在内陆边疆面临哪些民族势力的威胁?如何应对?结果如何?
对西北蒙古:
政策:修筑长城、和议、册封、互市
结果:蒙汉关系缓和
对西南藏族:
政策:封授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结果:与中央关系密切
对东北女真:
政策:前期招抚,设奴儿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结果:未解除威胁
明朝形势图(1433年)
2、明清易代
材料5: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总结概括
,主要有六种观点:亡于流贼;亡于宦官;亡于朋党;亡于皇帝;亡于民困;亡于学术。
——徐凯:《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
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上述观点只是强调某一因素对明亡所起的作用,
而明亡则是社会各种矛盾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唯物史观
知识结构
西方
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废丞相设内阁
从“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从开放到闭关
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内陆边疆治理
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扩张
殖民侵略
民主
专制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易代
未雨绸缪
与家国的未来
中国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
——摘自习近平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未雨绸缪的祖国未来
家国情怀
【推荐阅读】
樊树志
《晚明大变局》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统编版】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优质课1
【统编版】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优质课1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017课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梳理明朝的对外关系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做出历史解释。
2、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列表梳理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时空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难点:全球视野下认识明朝历史与世界趋势
【教学方法】
讲授与探究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板书)(播放《大明王朝》主题曲)
篇章一、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
篇章二、从“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
篇章三、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
PPT1:导入:600多年前,有一个伟大的朝代。他安民定乱,宁靖中原;犁庭扫穴,北伐残元,乘风破浪,扬威四海;开疆拓土,养德修文。最终却轰然崩塌于农民起义,满清的铁蹄之下。得失成败,究竟如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史册,重温《明朝那些事儿》。
PPT2:看学习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做出历史解释。
2、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3、列表梳理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时空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难点:全球视野下认识明朝历史与世界趋势
PPT3:依据教材内容,本课分成三个篇章
篇章一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篇章二从“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篇章三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篇章一:从“事必躬亲”到“运筹帷幄”——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建立
PPT5:同学们依据教材72页第1段,说出明朝建立的概况。(生1背景:元末农民起义;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2、废除宰相制度
教师提问:面对广阔的疆域,朱元璋如何维护统治?结合教材72页第2段思考。
(生2: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
PPT6:教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材料1: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胡惟庸……独相数岁。……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生3:材料一看出元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这是历史原因。
材料二可以看出宰相胡惟庸专权这是直接原因。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地方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这是现实原因。)
教师提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生3:宰相制度影响君主专制。)
PPT7:教师提问:依据图片,思考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结果是什么?
(生4:一方面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工作压力山大,加重了皇帝的负担。)
3、内阁的设立
教师:当皇帝太辛苦了,假如你是皇帝,你怎么办?(生4:那就找一秘书帮忙。)
教师:那明朝皇帝找的谁?(生4:明成祖设一秘书机构:内阁。)
PPT8:教师:我们来了解明朝内阁的发展过程。
太祖时设侍从顾问,成祖时参与机务,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神宗时内阁权压六部。通过演变图我们可以看出,内阁制的设立导致了什么新问题?(生5:内阁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
PPT9:教师:观察图片思考: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生6:替皇帝批阅奏章,草拟出处理意见,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
教师:这叫(生6:票拟权)。皇帝看过意见后,用红笔批复,这叫(生6:批红)。教师出示名词解释:票拟和批红。我们再来深入思考:内阁的意见能否被采用,最终决策权在哪里?(生6:皇帝)教师:可见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4、宦官专权
教师:内阁权力过大,容易膨胀威胁到皇权,如何来制约呢?
(生7:皇帝授权司礼监代其批红以牵制内阁)教师:皇帝对内阁不放心找了身边的亲信来牵制。
展示材料:材料3:明代的司礼监最主要的职权是掌印秉笔、随堂太监掌管批红及宣传谕旨,司礼监还控制着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责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
——摘编自宋佳:《明代内阁、司礼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
问题: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司礼监的职权还是很大的,这种现象导致了明朝政治出现了什么局面?(生8:宦官专权)教师:宦官专权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生8:无论宦官的职权有多大,但他的权力都是皇帝赋予的,本质上说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师补充:宦官也好内阁也好,他们都是为皇帝打工的,就象木偶一样,皇帝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他们都是皇帝专权的工具。
PPT11:我们再来比较宰相和内阁的异同。(生9:内阁权力来源:皇帝个人信任;地位:只是秘书机构、不是法定机构;职权:无决策权、只是皇帝的顾问、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生10:任免: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教师补充: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得出,明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变化是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进一步强化。(第1页)
【过渡语】:了解了政治制度的变化,我们再来看明朝对外关系: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说到对外关系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篇章二:从“主动开放”到“故步自封”——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教师:我们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这段辉煌壮丽的历史。
教师:我们结合视频,从全球史角度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质、积极意义及局限。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行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规模
出海:7次,人数:27800人
宝船:62艘
出海:4次,人数:1000-1500人
船数:17艘
范围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美洲的古巴、海地
目的
评价
学生:(生1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宣扬国威带有政治目的;性质:封建性质和平交往)(生12:评价: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加强了中外联系;局限性:带来财政负担较大,未能持续下去。)
教师:与西方新航路相比,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没能持续下去?(生13:因为西方开辟新航路是出于经济目的,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出于政治目的,不计成本,反而消耗了国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未能持续下去)。
PPT15: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要变?我们看材料4(生14:对外政策从宋元以前的“主动开放”,到元末明初的“海禁闭关”。变化的原因:海洋方面的安全威胁到统治。)
教师:明朝在沿海面临哪些威胁呢?
(生15:东南沿海面临着日本、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的威胁。)教师:政府有何对策,结果如何?
(生15:面对日本倭寇的骚扰,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结果肃清了倭寇,形势逐渐稳定。面对葡萄牙的入侵,没有采取有力手段,结果葡萄牙取得澳门居住权。面对
荷兰和西班牙的入侵,也没有采取有力手段,结果荷兰独占台湾。)
【过渡语】:除了东南沿海的威胁,清政府在内陆边疆又有哪些威胁呢?我们看篇章三: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
三、从“大明盛世”到“江山易主”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教师:同学们结合教材74页相关内容以及《明朝形势图》来思考:明朝面临的边疆威胁及应对措施。
学生回答:
(生16:西北方有来自蒙古的威胁,政策是修筑长城、和议、册封、设立互市,结果:蒙汉关系缓和)
(生17:西南方有藏族的威胁,政策是封授称号、设立机构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结果:与中央关系密切)
(生18:东北有女真族,政策是前期招抚,设机构奴儿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结果未解除威胁。明朝末年,女真族改名满洲,最终取代明朝,建立清朝。)
教师总结:明朝对内陆边疆的治理,巩固了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那为什么又迅速灭亡了呢?
【课堂探究3】明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5: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总结概括
,主要有六种观点:亡于流贼;亡于宦官;亡于朋党;亡于皇帝;亡于民困;亡于学术。
——徐凯:《明朝大厦倾覆与社会矛盾的合力作用》
教师: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学者徐凯总结了六个观点。你如何看待?
我们全体起立,小组讨论。
学生代表展示成果:
1组:我们组的观点是亡于宦官:
自英宗到武宗时期,
皇帝不理朝政
,宦官王振、曹吉祥
、汪直、刘瑾专权;明熹宗热衷木工活,魏忠贤专权达到巅峰。宦官专权,
导致君臣关系日疏,
加速朝廷衰落

2组:我们组的观点是亡于流贼:明朝覆亡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军推翻的
,
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3组:我们组的观点是亡于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应该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可是从明朝中期以来,
皇帝贪图享乐,
不理朝政,
将大权旁落于小人,
以致朝政混乱。所以我们认为明亡于皇帝。
4组:我们组认为明亡于民困:因为明朝统治者他们肆无忌惮地搜刮钱财,盘剥百姓。导致社会贫富日益悬殊,阶级矛盾加剧,百姓活不下去了,势必揭竿起义,再现“民穷而盗起
”的局面。
5组:我们认为亡于党争:
明朝一些社会名流,为了挽救朝政危机,
汇集东林书院,
议论朝政,
抨击宦官,
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被称之为
“东林党
”,
并与非东林党进行论争。其结果是双方互相倾轧,
耽误国事。政治腐败,引发党争,导致亡国。
6组:我们组认为亡于学术:明朝末年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他们激烈地抨击君主专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派又相互攻击,长期不休。因此学术混乱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要认识到,明朝灭亡不是一种因素引起的,它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课堂小结】
我们从全球视野下,来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结构。14到17世纪的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政府通过对海疆的治理,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统一,但依然在封建道路上徘徊,而此时的西方已经迎来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讲,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今天我们要以史为鉴:“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妥善应对。“明朝已远去,明朝会更好。”
【作业布置】
作业:1巩固练习2看推荐书籍,写读后感。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