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6: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历史\高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隋唐,分析隋唐三大制度的前世今生,感悟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目录
CONTENTS
2
中枢之变
3
赋税之变
1
选官之变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1.从隋唐新制度的建立总结出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需求,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的创建、发展及完善,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并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制度创立的重要性。
3.从宏观上把握隋唐时期为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之变
选官制度的变化
战国
两汉
魏晋
西周
隋唐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这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两汉察举制
地方:考察举荐


中央:考试选拔
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官员举荐多以个人喜恶、徇私受贿;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
材料一
郡国举孝廉,大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條传》
阅读两则材料,归纳察举制后期的弊端
材料一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将州郡人物依门第、品状分为九等。
—《资治通鉴·魏纪》
魏晋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
—《廿二史札记》
选官流程
思考: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的优势?
中央用人有标准可循,依品授官;选举权收归中央。
九品中正制颁行之初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但由于举荐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而中正官徇私舞弊,以权谋私,渐为诸姓士族垄断,西晋时期家世成为选官用人的唯一标准,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科举制
随着士族的没落,庶族地主阶级崛起(隋唐)并且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了

—《中华文化史》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根据以下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为西方国家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朝代
选官制
方式
标准
选官权
西周
世卿世禄制
亲贵和一、世代相传
血缘
王室、贵族
战国至秦
军功爵制
军功、养士、客卿
军功
国君、贵族
两汉
察举制
查访人才、举荐任官
品行
地方官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门第
中正官
隋唐至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才学
中央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从以上官吏的选拔制度、标准、方式我们可以归纳出官吏任用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中枢之变
三省六部制
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唐代三省位置图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诏令
封驳审议
执行








皇权独尊
分散相权
职能及运转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黄河决堤影响到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政事堂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之变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租庸调制。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唐天宝年间: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
两税法创立背景: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务财政收入锐降。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
《资治通鉴》卷226
租庸调→户税、地税
自耕农→商人、官僚、僧侣
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玄宗之末赋税制度存在哪些问题?两税法如何变革创新?
租庸调→户税、地税
自耕农→商人、官僚、僧侣
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两税法的影响: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课堂小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汉初三公九卿制—武帝后内外朝制—东汉三公与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
魏晋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两税法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2020年12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