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一历史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6:04:41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材料: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你认可材料中的观点吗?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
【课程标准】
一、从三足鼎立到短暂统一:三国与西晋
二、南方汉族政权:东晋与南朝
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与北朝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时空观念】





隋朝统一


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
东汉疆域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西晋形势图
从分裂到局部统一
短暂统一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个寒冷干燥期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
——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
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晋少数民族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
少数民族内迁
①自然环境的变化;
②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③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①北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②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激化了民族矛盾。
原因:
影响:
二、东晋与南朝
淝水之战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皇权与士族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课本,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政治(门阀政治):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门第,导致门阀土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阅读材料,指出门阀士族的特点?
【门阀政治】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特点:
发展历程:
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南朝及之后衰落,至隋唐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士族制度走向消亡。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多角度解释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江南)
材料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三:(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历史解释】
④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①地理:江南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北方战乱,江南战争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统治者: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表现:
农业产量提高;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达。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灌溉(翻车)
冶金(灌钢法)
陶瓷(白瓷)
草市
【孝文帝改革】
2、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穿汉服
讲汉语
③改姓氏,与汉族地主通婚
④均田制
三长制
便于移风易俗,实行汉化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北魏的力量
变化:
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
1、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北魏形势图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唯物史观】
这一时期,一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汉族杂居,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典型。另一方面是南方统治者将汉族的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推行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同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进行了吸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深化认知】
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观点1: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
观点2:钱穆《国史大纲》中认为,北魏政府……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学者所持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材料三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家国情怀】
材料: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北方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构成了走岀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整理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隋朝统一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并概述时代特征?
【总结】
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士族门阀政治。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民族关系:继春秋战国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汇集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历史。
——习近平
【家国情怀】
【课后检测】
1、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专题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梳理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大动荡、大分裂的时局变迁,从中体会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挫折和中衰;
能够运用相关图文史料,从国家大一统和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探讨民族大交流、大交融的意义所在,并尝试获得历史感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相对来说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对于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梳理,来培养学生能够初步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的相互关联,正确理解魏晋南北朝大动荡、大分裂的局势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但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2、通过相关史料研读和分组探究,来分层探讨和理解在大分裂、大动荡局势下,东晋政治的特点和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从中形成对于历史的正确深入理解和解释。
3、通过相关材料的拓展探究,从中华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古今关联,正确理解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材料导入: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思考问题:你认可材料中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的观点吗?
学生:……
教师(总结):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是分裂中有没有统一?碰撞中有没有交融?动荡中有没有发展?基于对本问题的思考,我们来开学对第五课的学习。
展示本课框架:
一、从三足鼎立到短暂统一:三国与西晋
二、南方汉族政权:东晋与南朝
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与北朝
3、课程标准:学生齐读
二、知识点讲授
政权更迭【时空观念】
课件展示政权更迭的思维导图:
学生概述:结合思维导图,根据初中基础和课前预习,概述“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基本过程。
教师总结: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
(一)三国与西晋
1、播放从东汉到西晋的形势图:
教师:带学生梳理从东汉到西晋政权更迭的具体史实,并明确从东汉末年的分裂到三国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西晋曾实现了全国的短暂统一,结合学案梳理出少数民族内迁、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永嘉南渡等历史名词。
2、少数民族内迁【史料实证】
播放材料:
问题: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晋少数民族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总结)
课件播放:
原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
②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③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影响:
①北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②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激化了民族矛盾。
东晋与南朝
播放从东汉十六国到南朝的形势图:
教师:带学生梳理从东晋十六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具体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影响,通过南北对比知道这一时期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1、东晋政治
播放材料:
(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问题:结合历史纵横,总结东晋政治的特点。(找学生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播放材料: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门第,导致门阀土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问题:阅读材料,指出门阀士族的特点?(学生整理)
课件总结:
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发展历程: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南朝及之后衰落,至隋唐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士族制度走向消亡。
2、南朝:江南经济开发
【历史解释】
播放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江南)
材料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三:(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多角度解释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
播放课件总结:
原因:(总结区域开发问题的分析角度,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①地理:江南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北方战乱,江南战争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统治者: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④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表现: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
教师总结: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间的经济差异缩小进而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民族交融
播放北魏的形势图和冯太后、孝文帝的图片:
教师:结合图片分析北魏时期的社会问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明确孝文帝改革的推动民族交融的关键因素。
1、孝文帝改革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出改革的性质、措施。
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穿汉服,讲汉语③改姓氏,与汉族地主通婚④均田制、三长制
播放材料:
【唯物史观】
材料一: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生分析)
播放课件总结:
①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深化认知】
这一时期,一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汉族杂居,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典型。另一方面是南方统治者将汉族的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推行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同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进行了吸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播放材料:
【唯物史观】
材料三: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观点1: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
观点2:钱穆《国史大纲》中认为,北魏政府……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问题: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学者所持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分析)
播放课件总结: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重新播放本课的导入材料:
【家国情怀】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问题:学完本课,再次阅读材料,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找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尽管战火连绵,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有所发展,南方的开发也初见成效,汉族与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从最初的冲突、碰撞,到后来发展为民族交往、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为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内容)本课我们共同梳理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学习了几个大知识点:东晋的门阀政治、南朝的经济开发、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理解了民族交融这一历史概念。
问题:结合所学,概括文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找学生概括)
课件播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
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士族门阀政治。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民族关系:继春秋战国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高潮。
情感升华:【家国情怀】
(学生齐读材料)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教师:(引用习主席的一段话总结,结束本课)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汇集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历史。
——习近平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板书设计
第二个寒冷干燥期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
——竺可桢《中国近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人口大迁徙、大流动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延续发展
民族大混居、大杂居
魏晋南北朝(220--589)
大分裂、大动荡局势
民族大交流、大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