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6 17: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选择题
1.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纺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从印度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纺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工厂的出现
C.资本的大量积累 D.海外市场的扩大
3.从18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材料主要评述的是工业革命的 (  )
A.背景 B.经过
C.表现 D.影响
4.对下图中甲、乙两线及导致甲、乙两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  )
英国固定式动力源装机容量统计图(蒸汽机、水车)

A.甲线是对水车装机容量的统计;甲、乙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对水车装机容量的统计;甲、乙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甲线是对蒸汽机装机容量的统计;甲、乙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乙线是对蒸汽机装机容量的统计;甲、乙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5.19世纪开始,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取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是由于 (  )
A.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B.英国率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C.瓦特改良蒸汽机的运用和推广 D.工人运动规模的发展和扩大
6.据所学判断,下列叙述没有体现下图情景的是 (  )

A.场面中火车的燃料主要是煤 B.动力是通过蒸汽机来完成的
C.人类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D.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7.《剑桥欧洲经济史》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主要说明了工业革命 (  )
A.改变了生产方式 B.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C.改变了传统家庭结构 D.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8.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的这场革命,从经济上充分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为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标志是 (  )
A.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与应用 B.改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C.大工厂生产制度的确立 D.铁路运输业的出现
9.“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多起工人起义。这表明无产阶级不仅仅是受压迫和受剥削的阶级,而且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和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要实现社会主义,只有依靠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力量。”上述材料显示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B.巴黎公社是在第一国际的领导下发生的
C.无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D.欧洲工人运动是科学理论诞生的根本原因
10.下面是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情况简表。这些工人组织的建立 (  )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年
 美国“机器工人混合工会”
 美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由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1865年
 美国“全国劳工同盟”
 美国第一个全国性工会联合会
A.反映出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B.说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D.表明工人阶级斗争联运性增加
11.《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圣经”和“福音书”,创造了一个时代。在《宣言》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下列对“《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圣经’”的理解有误的是 (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指导思想
C.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D.指导了法国大革命
12.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共产主义者同盟将原来的口号“人人皆兄弟”予以废除,代之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新的、富有战斗意义的伟大口号。据此可知 (  )
A.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领导人
B.工人运动开始走向国际化
C.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普遍认可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走向成熟
13.《共产党宣言》写道:“现代工人阶级处于被奴役的最下层,又是大工业的产物,因而是现代社会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们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由此可知,《共产党宣言》(  )
A.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B.强调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的漫长性
C.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命运
D.凸显了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人阶级的地位
14.“在1750年,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西方能够超越东方的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大战后西方获得大量利益和霸权
B.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
C.西方的王权不如东方的皇权根深蒂固
D.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作者在这里要说明的是(  )
A.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16.下图信息表明,英国(  )
1854年—1856年英国原材料、食品、工
业制造品进出口贸易比重统计图

A.从事“三角贸易 B.成为工业国家 C.进入“电气时代 D.建成“福利国家”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1870年世界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英里)

1830年
1840年
1850年
1870年
欧洲
北美洲
亚洲
南美洲
非洲
澳洲
全世界总计
60
-
-
-
-
60
1 800
2 800
-
-
-
-
4 600
14 000
9 000
200
-
-
-
23 200
65 000
56 000
5 100
1 800
1 100
1 000
130 000
注:1英里=1.609 344千米
材料二 19世纪末,世界铁路发展到65万千米,到20世纪20年代翻了一番,达到127万千米,成为世界陆路运输的垄断性工具。铁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还进一步教会了人们遵守时间和纪律,守时守纪成了现实生活的准则。
据材料一,指出世界铁路起源的地区,并概括1830年—1870年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材料二,归纳铁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兴起了农业革命,这次革命带来了重要变化: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和进行了铁犁取代木犁的农具和农业动力改革,农业革命带来的粮食资源的增长,成为人口革命的因素之一,而人口革命又成为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动力。
——摘编自许洁明《工业文明为什么起源于英国》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纱锭总数比法国多3—4倍,比德国多10倍,在世界上遥遥领先。1825年,英国生铁产量已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1770年—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约平均提高了20倍。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把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了国外。
材料三 经过不懈努力,19世纪中期,各国通过改革或革命,工业资产阶级陆续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19世纪40年代末,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和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英国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时期。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具体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三个主要历程及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连续爆发了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仅仅为改善生活条件反对个别资本家的经济斗争,发展到为争取政治权利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既迫切要求革命理论的指导,又为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俄国的领导者——列宁在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材料三 1919年5月,李大钊主编《新青年》时,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掀起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世界观。俄罗斯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相继出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日益增多,许多地方还创办了工人夜校,建立工会。许多地方相继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1)据材料一,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珍妮纺纱机     瓦特蒸汽机 
材料二 英国的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经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蒸汽机在“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工业化时代来临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解析] 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扩大促使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于此类题目解答要注意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2.B [解析] “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材料强调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而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故B项符合题意。
3.D
4.C [解析] 结合示意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1830年后甲线呈现急速上升的状况,这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的大量运用有关。
5.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现代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的运用和推广密切相关。
6.D
7.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的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涉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传统家庭结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8.C 9.C
10.D [解析] 据题干信息“工会联合会”“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知,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加。
11.D
12.D [解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强调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走向成熟。
13.C 14.B 15.D
16.B
17起源地:欧洲。(若答英国也可)特点:从欧洲走向世界;各洲间发展不均衡;发展迅速。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工业革命进程;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答出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18.(1)农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人口革命成为工业革命的强大推动力。
(2)第一个阶段,19世纪20年代,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多个行业遥遥领先世界;第二阶段,19世纪40年代前,工厂生产效率提高;第三阶段,1840年后,英国对外贸易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巨大,成为“世界工厂”。
(3)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时期。
17.(1)无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需要革命的指导。
(2)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同各国不同国情的结合;注重同时代发展的结合;结合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结合,启发着工人阶级的觉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19.(1)蒸汽动力强大且输出稳定,更有效;动力不受自然条件限制,更便利;蒸汽机为机器提供动力源,为现代工厂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等等。
(2)手工劳动被机器劳动取代,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促使西方国家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大工厂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场,现代工厂制度确立;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化;大众教育发展,崇尚科学理性的社会逐步形成;引发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人口、资源、精神等方面问题)的反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