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选择题
1.最先倡导并吹响思想启蒙号角的,是后来被誉为进步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他,他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他”是 ( )
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2.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等进步学者任教,促进北京大学的发展,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他还支持学生的五四运动。上述材料反映出新式教育 ( )
A.培养了促进国家发展的人才
B.促进了先进思想传播和近代民主革命发展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辛亥革命后,有些进步知识分子深感以往努力的方向,过于偏重对西方形式的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此种反思 ( )
A.是近代中国建设民主政治努力失败的产物
B.切中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问题
C.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全面认识
D.为此后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正确方向
4.以下是新文化运动的两段文字,这里介绍的是有关 ( )
A.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5. “从1912年至1917年的五年间,大约有 550 万在校或者毕业的学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约有1 000 万受过某种新式教育的人。这些人不再是传统社会的‘沉默的顺民’,而是有着新思想的新公民,他们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中坚和新式观众。”由此可见,五四运动得以发生的原因是 (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近代新式教育发展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6.“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7.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这说明 ( )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8.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五四运动时期的这一传单 ( )
A.说明工商各界爱国救亡意识最高
B.号召全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
C.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舞台
D.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彻底性
9.五四运动爆发后,有学者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观点主要肯定了五四运动的 ( )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科学精神
C.民主法治精神 D.民主革命精神
10.下面关于五四运动的四副对联,其中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店”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11.早在1918年中期,李大钊便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于1918年秋创建了新潮社,不久又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还在《新青年》上编辑了一期马克思主义专号。1920年3月,他与“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就组党一事进行了交谈。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是由于 ( )
A.革命形势发展需求
B.先进人士的引导
C.苏俄的强力推动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12.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革命任务艰巨而又复杂,迫切需要坚定的领导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诞生是由于( )
A.革命形势发展的需求
B.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C.共产国际的强力推动
D.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13.“从此,近代以来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却又屡战屡败、愈挫愈勇的中国人拥有了一个领导斗争的坚强核心,表明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在经过艰难探索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选择,预示着东方大国走出传统的治乱更替与旧式农民战争的怪圈,融入世界民主大潮的广阔前景。”材料评述的是 ( )
A.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4.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及广东、湖南农民运动的曲折发展中认识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打倒军阀政治和外国列强是唯一出路。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积极地谋求 ( )
A.发动工人运动 B.建立政治联盟
C.成立人民军队 D.发动武装起义
15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黄兴 D.陈独秀、李大钊
16它标志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意识的觉醒,是1840年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它”是 (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
17.回眸百年中国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立足“转型”,积蓄前行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演讲中指出:“(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这引起中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来到中国,他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孝亲观念,并称社会改造问题求之古人,中国老子的思想最有价值。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等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两位哲学家的演讲在中国知识界反响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1920年的中国,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民革命,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这一总体特征。部分大事记如下:
时间
大事记
1月
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陆续使用白话文教材
5月
①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②孙中山发表演讲,强调国民党“今后应再有一番革命,才能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
8月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此后,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8月至
次年春
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工人周刊》等通俗读物纷纷创刊
11月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上海印刷工会相继成立
(2)为什么说1920年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结合材料一、二,联系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大钊生卒年谱(部分)
时间
史实
1889年10月
出生于河北乐亭
1916年
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1917年
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
撰写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刊载在《新青年》上,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1920年
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
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
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1921年7月
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开始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斗争矛头指向哪里。
(2)据材料,概括李大钊通过怎样的方式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立中国共产党作出贡献。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上海工人数量达到51.38万,占全国工人数量的四分之一还多,同时也占上海人口的五分之一。1912年至1926年,上海出版的图书占全国七成。陈独秀的《新青年》就诞生在上海,依托上海,《新青年》等杂志将思想启蒙逐渐传到了全国。五四时期,《星期评论》《觉悟》等上海报刊,与《新青年》一起,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材料二 著名历史学者熊月之说,自戊戌变法以后,中国政治就明显呈现出京严沪宽的态势,在京的反清革命党人一旦被捕,总逃不了一死。而章太炎、邹容等人,在上海租界被捕,不过关几年监禁。民国之后,北严南宽态势仍无改变。
材料三 中共“一大”之后,共产党人的脚步没有停止,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同年,浙江等几十个村庄,成立了由共产党员发动组织的农民协会。1922年开始,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高潮。在积极推进初期革命活动的同时,党也在实践斗争中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国情,力图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试归纳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因素。
(2)材料三提到的中共“一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革命纲领的提出说明了什么?
20.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结合所学指出从1914年到1919年,无产阶级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6月3日”前后,五四运动的主力发生了什么转变。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参考答案】
1.A [解析] 从材料中“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信息即可确定该人是陈独秀。
2.B
3.A
4.C
5.C [解析] 材料中“约有1 000万受过某种新式教育的人”“他们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中坚和新式观众”的信息说明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思想的公民,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6.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女性地位的改变和女子意识的改变,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所以C符合题意。
7.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五四运动做出了评价,说明历史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A、B、D三项表述错误,C项符合题意。
8.B [解析] 据“传单”内容可知其强调的是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挽救国家危亡。
9.A [解析] 材料中“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的信息说明该学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会出现上述言论。
10.D
11.B [解析] 题干强调了李大钊同志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主要原因是先进人士的引导。
12.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据“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迫切需要坚定的领导力量”,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是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13.B
14.B
15.D
16 D
17.(1)杜威提倡社会转型需理念转变,符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积极改造社会的需求;罗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制的社会思潮。
(2)单角度阐述: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成立。他们积极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成立工会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多角度阐述:1920年的中国,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多种变革力量持续发力。有人坚持思想启蒙,提倡思想领域的社会转型;有人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开展研究、宣传和实践等活动;政府支持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教材和出版物的流行,使民众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大提升。以上变化都折射出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
18.(1)儒家思想。
(2)发表文章和演讲;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机构;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强化与共产国际的交往和联系。
(3)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上海工业发达,工人阶级队伍庞大,人数集中;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舆论中心,上海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当时的宽松政治环境和迅速发展的工业,给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革命实践的空间,他们得以在斗争和挫折中成长。
(2)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工人运动;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力图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3)中共二大。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制定出恰当的政策,对以后的革命起到了指导作用。
20.(1)19世纪中叶。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2)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被越来越多的青年知识分子所接受。
(3)运动主力由青年学生转变为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