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十七课
屈原(节选)
郭沫若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学习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文体知识
戏剧文学:
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
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
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
诡谲
虐待
污秽
瘦削
削皮
jué
nüè
huì
xuē
xiāo
nüè(
)待
国shāng(
)
zhù(
)立
qǐ(
)首
虐
殇
伫
稽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读读写写
学习活动(四)
记记背背
咆哮:
诡谲:
瘦削:
鞠躬:
收揽:
睥睨:
污秽:
(如猛兽、海浪、人等)发出洪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
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弯身行礼。
收买拉拢;广为招纳。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不干净的物体。
犀利:
虐待:
雷霆:
哗众取宠:
国殇:
伫立:
镗镗:
稽首:
坚固锐利。
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
雷暴;霹雳。
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殇,战死者。
长时间地站着。
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交流】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2.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合作交流】第一层(第二部分开头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屈原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作自己
“心中的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结束):借怒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1.本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那家伙惯会收揽人心,把他囚在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再缓三两日,消息一传开,会引起更大规模的骚动。待消息传到国外,还会引起关东诸国的非难。画线句子对表现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此处运用侧面描写,描写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快些杀死屈原,他们担心“都城里的人很多愤愤不平”“更大规模的骚动”“关东诸国的非难”。这些从侧面突出了屈原在人民群众中是有名望的,他的主张是深得民心的。
3.
从靳尚出场前后的动作描写(“除去面罩”“把面巾蒙上”)和神态描写,以及与郑詹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靳尚是怎样的一个人?
【合作交流】他对屈原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南后等奸佞们排挤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彻底地消灭他,暴露了他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
4.此处的舞台说明对屈原的动作、外貌进行了必要的交代。试分析交代这些的作用。
【合作交流】为读者理解下文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爱国者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
5.
此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运用了呼告、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是屈原对风的深情呼唤,流露出对风的急切期盼,他希望风能驱走无边无际的黑暗,迎来生机勃勃的世界。
6.如何理解“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一些花草树木”这句话的含义?
【合作交流】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诗人对风的呼唤,也是诗人充满矛盾的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黑暗势力强大,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的咆哮,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做一点儿贡献。
7.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画线句是说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吗?
【合作交流】画线句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渴望在极端黑暗的社会中有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句话不仅不是说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反而恰恰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上文诗人急切地盼着摧毁黑暗社会是一致的。
9.这一段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
【合作交流】这一段以火一般炽热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屈原要燃烧炸裂自己的身体,和风、雷、电一起摧毁黑暗,迸射光明,体现了屈原物我同化的追求和无畏献身的伟大精神。
10.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
【合作交流】其一是针对性
:
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在神位上”“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
?”“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之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只有晓得播弄人”。其二是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可以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11.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三个倒装的呼告句组成排比句,强调了要赶快行动起来。三个“毁灭”构成反复,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他呼唤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不说把黑暗毁灭,而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更突出了与黑暗社会不共戴天的仇恨,表现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12.从文中屈原独白部分,你觉得屈原的性格有何特点?你从屈原的身上能否看出作者的影子(或情感态度)?
【合作交流】屈原独白部分是屈原性格的缩影,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屈原热爱祖国、人民,愿意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奔涌在他胸腔里的感情,悲壮激越、乐观自信、深沉坚定。屈原是一个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崇高理想、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战士的形象。作者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现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激烈斗争,屈原的精神正是作者精神的写照。
1.《屈原》中的这段独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屈原》中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段抒情独白,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郭沫若说,在剧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写了屈原无辜受陷害遭侮辱的情节,从构思上说,“都为的是结穴成这一景”。这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时诗人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显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郭沫若曾表示,这段独白是受了屈原《天问》中“薄暮雷电”的启示,想表达“天问”的意境。实际上,这里呼风唤雷的激情,毁灭神的愤怒,纵贯宇宙的气势,直接显露了郭沫若鲜明的个性、冲动的气质、炽热的感情,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而且具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力地抨击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政策,鼓舞了全民族抗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
2.《屈原》中的独白在表达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合作交流】这段独白想象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主义的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象,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文中各种事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
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而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这段独白也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大量运用拟人、呼告等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3.剧本中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戏剧冲突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剧情的发展背景。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舞台说明也对屈原的动作、外貌做了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独白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高傲。
中心意思
《屈原》一文主要塑造了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诗人借屈原遭受陷害后的抒情独白,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1)想象瑰丽奇特
,
意境雄浑壮阔。
文中屈原独白这一部分内容想象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风唤雷
,
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疾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2)运用象征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
运用象征手法,使主人公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凝练。例如“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读写迁移:借古讽今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请你在学过的诗词中找一首运用借古讽今写作手法的诗词加以赏析,200字左右。
【写法分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从学过的诗词中找一首运用借古讽今写作手法的诗词加以赏析。结合诗词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等方面分析。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十)
【例文】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整日花天酒地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的万千感慨和谐统一。
阅读技法:分析人物形象
【典型例题】从靳尚出场前后的动作描写(“除去面罩”“把面巾蒙上”)和神态描写,以及与郑詹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靳尚是怎样的一个人?
【合作交流】他对屈原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与南后等奸佞们排挤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彻底地消灭他,暴露了他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
【技法点睛】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五个方面入手:①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分析人物形象。还要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形象。②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③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⑤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式:人物定性
(
身份
)
+
做了哪些事
+
性格特征
+
社会意义。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