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平乐·村居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yuè
理解题目
“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是词牌名,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读准字音
自由读《清平乐》,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ǎo
chǔ
bāo
w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准节奏
清平乐·村居
理解诗意
自由读这首词,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再结合注释,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作者看到了什么?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前两句诗词描绘了哪些景物?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后两句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你从“喜”和“卧”体会到了什么?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读出小儿的顽皮可爱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想象这对“白发翁媪”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领悟诗情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在金人统治下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
22岁那年,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一路上,眼见国土破碎、国破家亡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着他。
直至67岁病故,他仍然一心牵挂着国家的统一。由于南宋朝廷苟且偷生投降退缩,他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辛弃疾的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他会想些什么?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辛弃疾的心中会想些什么?
领悟诗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板书设计
茅檐
溪上
青青草
大儿
中儿
小儿
美
乐
和谐
宁静
环境
人物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15张PPT)
状
大课堂
根元成才路
状
大课堂
根元成才路
米
已7世纪就盲
wwu2icny.com
已7世纪盲
uuU.≥icny.com
p
sadc
tabia
m
d
e
1古诗词三首
基础乐园
、看拼音,根据语境写字词。
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H(篱)笆ⅹshu(稀疏
),za(杂)草丛生,几只
ging
ting(蜻蜓)快乐地飞
来飞去。夕阳照在小maoO(茅)屋的屋yan(檐)上,留
下了长长的影子
、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树头新绿未成阴。(A
A没有。
B.快要。
C.未时,旧式记时法
2.儿童急走追黄蝶。(A
A.跑。
B离开。
C.通过
3大儿锄豆溪东。(C
A.锄头。
B.铲除。
C.用锄头松土除草。
4最喜小儿亡赖。
A.不务正业。B.不务正业的人。
C这里指顽皮、淘气。
三、仔细品读,你会有更多收获。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用恰当的词语描写下列景物的特点。
(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
雪白)的麦花(稀疏)的菜花
(2)有人评价这两句诗“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其中
麦花、菜花是花,梅子
杏子是果,金
黄、雪白写色,肥、稀写形。
(3)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景象?
ABC)(多选)
A.瓜果成熟B.梅黄杏肥、麦白菜稀C.色彩鲜丽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
卧剥莲蓬。
(1)从“卧剥”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小儿亡赖”。
词人着力于对“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
地刻画出小儿(A)的神态。
A.无忧无虑、天真活浤十分懒散
(2)读这两句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朴素
生活的喜爱之情。
A.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B.十分懒散
四、读一读,选一选。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儿童/急走/追黄蝶B.日长/篱落/无人过
C.大儿/锄豆/溪东D.最/喜/小儿/亡赖
2.下列对本课三首古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B.《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
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
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C.《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描写江南山村的景
色,下阕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五、根据图片默写古诗,并完成练习。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中“
新绿未成阴”和“菜花”都说眀这是暮春季节。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2.在补充阅读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走进村居
理解课题
1.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板书:村居)指名背诵高鼎的古诗《村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
)齐读课题。指导读准“乐yuè”。
2、“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清平乐”这个词给人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学语文就要这样。美美地读读课题。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静、悠闲的农村生活。
初读古诗词
1、自由读《清平乐》,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2.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错。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准了没有。
“媪”是个生字,也是这首词的韵脚。我们一起读一读。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亡,一个剥,都读得很准确,我们连起来一起来读一遍这两句。
词跟诗不一样,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有韵味。谁能读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檐”后面、“溪上”后面要稍作停顿。这就叫节奏感,一起来读这两句。
古代的词,都是可以唱的,有不同的格律。“清平乐·村居”要用宁静、悠闲、舒缓的语调才能独处韵味,听老师范读。
读词就是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你们自己试一试,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自由练习读。
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赏读村居
1、是什么情景让稼轩先生感到村居生活的清平、安乐、祥和呢?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词,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再结合注释,试着去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作者看到了什么?前两句诗词描绘了哪些景物?
作者看到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屋虽然低矮,这一家人也不是很富裕,可是低矮的茅屋周围,有清澈的小溪,绿绿的小草,太美了。看插图,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茅屋上炊烟袅袅,溪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溪水中还有快乐嬉戏的小鱼,住在这里一定很开心,很舒服。(板书:茅檐
溪上
青草)
好一幅恬静又美的村居生活图啊!(板书:美)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词,读出乡村生活的美好。
后两句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你从“喜”和“卧”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中儿都很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织鸡笼,小儿子很可爱,正趴在水边剥莲蓬。(板书:大儿
中儿
小儿)
孩子们都很勤劳,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一家人团团圆圆,享受着天伦之乐,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板书:乐)
“最喜小儿亡赖?”,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一个“喜”,一个“卧”,让我们读懂了“亡赖”的意思,读出了孩子们的可爱、顽皮。带着对孩子们的喜欢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词。
作者看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虽然这家人过的并不富足,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老爷爷老奶奶)想象这对“白发翁媪”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地喝酒,说笑,好象喝醉了。他们好像在说:“虽然日子苦点,但孩子们都很乖巧懂事、勤劳可爱,我们都该知足了。”辛弃疾虽然听不懂此地的吴音,但是眼前的这幅情景也让他陶醉了。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读出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读出作者心中的陶醉。
领悟诗情
辛弃疾是山东人,可是他听到的是吴音。为什么会如此陶醉呢?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在金人统治下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22岁那年,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一路上,眼见国土破碎、国破家亡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着他。直至67岁病故,仍然一心牵挂着国家的统一。由于南宋朝廷苟且偷生投降退缩,他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
此时此刻,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辛弃疾的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他会想些什么?
四十多年来,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故土,他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多年来,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
眼前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一首《清平乐
村居》,寄托着他四十三年的梦想。什么时候,他能看到天下百姓过上和谐宁静的生活呢?(板书:和谐宁静)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齐读《清平乐·村居》。
课后请把这首诗背一背,也可以学唱这首词改编的歌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