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走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风起云涌
二、开天辟地
三、救民水火
四、延伸与思考......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索
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②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③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人们郁积已久的愤怒,各界人士和爱国团体纷纷发表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一、风起云涌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阶段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第二阶段
6月5日起
结果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2)经过
①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高喊“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②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这也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推向全国。
③北京学生大批被捕的消息传到上海,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历史上不乏爱国主义,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篇、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郑成功收复台湾、邓世昌壮烈殉国,都洋溢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然而,只有五四精神才第一次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启蒙与救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传统的爱国主义具有了现代性的神髓。这是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性所在,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觉醒的重要体现。
——胡伟《从近代史到现代史的转折点》(解放日报2019年5月14日)
狭义的是指1919年5月以巴黎和会中的山东问题为导火线的五四爱国运动。
广义的,包括从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到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9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学生和工人是这场运动的主力军,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对外而言,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对内而言,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历程,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产生了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性质亦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6卷)》(25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2)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20年,李大钊又发起了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
(4)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3月,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
[学习聚焦]
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巴黎和会上,强权战胜了公理,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这引发了爱国青年的极大愤慨。
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走上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未彻底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其彻底性是指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五四爱国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1)五四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②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③爱国性:维护山东主权、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2)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②五四运动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形成了革命力量的团结,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
(2)1920年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
(3)列宁领导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与陈、李共同商议建党事宜。
(4)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二、开天辟地
2.成立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
(2)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代表
出生年份
当时年龄
籍 贯
求学、从教经历
李 达
1890
31
湖南零陵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李汉俊
1890
31
湖北潜江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董必武
1886
35
湖北黄安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陈潭秋
1896
25
湖北黄冈
师范生,从教
何叔衡
1876
45
湖南宁乡
清末秀才,师范生,从教
毛泽东
1893
28
湖南湘潭
师范生,从教
王尽美
1898
23
山东诸城
师范生
邓恩铭
1901
20
贵州荔波
中学生
张国焘
1901
24
江西萍乡
北大在校生
刘仁静
1902
19
湖北应城
北大在校生
陈公博
1892
29
广东南海
北大毕业,从教
周佛海
1897
24
湖南沅陵
旅日大学生
包惠僧
1894
27
湖北黄冈
北大旁听生,记者,从教
3.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中共一大明确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党的最高革命纲领。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41页,2016年版
材料一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20000多名工人举行总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
材料二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材料三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结合教材思考: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性质不同,革命目标不同,资历也不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他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在广州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2)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4)1924年,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三、救民水火
2.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兴起。
(2)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3)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2)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3)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学习聚焦]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由于蒋介石发动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国民革命需要明确的几点认识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习近平在十九大上的讲话(新华网)
四、延伸与思考......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