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七单元 走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风起云涌
二、开天辟地
三、救民水火
四、延伸与思考......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宁汉合流”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改旗易帜
(1)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2)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出北京。
(3)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
(4)1928年,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一、风起云涌
3.民族工业发展
(1)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4.官僚资本膨胀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民族工商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
[学习聚焦]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确立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政局混乱。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形成新旧军阀的对立。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内部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革新币制等措施,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2)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二、开天辟地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了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党的建设独特政治优势。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新型人民军队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铸造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奠定了中国特色军事制度的坚实基础。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制度和方法,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基础。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会前,毛泽东曾亲笔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
3.“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1)秋收起义
①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②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论从史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4.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5.土地革命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材料一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摘自《秋收起义》
材料二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5.艰苦奋斗的作风。——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分析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有何意义?
提示: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意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在革命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对革命充满信心,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全面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材料一由关键语句“长沙打不下来”“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可得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学习聚焦]
“工农武装割据”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原计划南下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是城市,并未转入农村,中国共产党仍未找到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秋收起义中进攻中心城市失败说明敌强我弱,必须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革命根据地”:特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08FB837D-C827-4EFA-A057-4D05807E0F7C}事件
时间
经过
意义
南昌
起义
1927.8.1
周恩来、贺龙等领导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南下广东,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
会议
1927.8.7
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秋收
起义
1927.9
毛泽东等领导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进军
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集中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向各红色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
蒋介石鉴于前四次军事“围剿”的失败,改变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法。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企图逐步紧缩苏区,消耗红军有生力量,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当日,国民党北路军的4个师向中央苏区的战略要地黎川进攻,宣告了第五次“围剿”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1930年,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以中央根据地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到1933年,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2)蒋介石自任总司令,调集军队“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这时,“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2)国民党当局集结重兵,布好口袋形阵势,企图将红军一网打尽。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立即改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挺进。
三、救民水火:红军长征
3.遵义会议
(1)1935年,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2)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3)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论从史出——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遵义会议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销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遵义会议中,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在组织上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
(3)遵义会议之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因此,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1936、10三军会师
4.长征胜利结束
(1)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四渡赤水,使敌军疲于奔命,在巧渡金沙江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2)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越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4)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1)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4)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开始形成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说明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1年水灾“然此次水灾本可防止,可防而不能防,此实吾人所应注意者。盖扬子江堤防修理费……合计1520万元。”据时人估算,如果当时能投入33万元加固堤防,是可以保全市区的。
——陶直夫《1931年大水灾中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
“数年未加清理,侵蚀挪借,视为故常。前岁(1931年)水灾发生,此项秘密,遂完全揭露……长岳监督毛钟才侵蚀堤款,逃逸无踪……各县县长,财政局长,各征收局长,亏蚀或挪借捐款者,多或逾万” 。
——《申报》1933年8月28日
“然武昌堤竟溃决,亦未闻斩一人”。
——《国闻周报》1931年9月21日
四、延伸与思考......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