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根据统编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会认字
仞
rèn
千仞
岳
yuè
涕
tì
裳
cháng
岳阳
鼻涕
白裳
蓟
jì
蓟州
襄
xiāng
襄阳
我会写
仞
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
岳
摩
遗
涕
巫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唐·王昌龄
走近诗人
王昌龄
(约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读一读,想一想:
读完诗后,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朗读节奏是怎样的?
诗意解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注
释
【青海】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翻
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景物: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特点:
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
作用:
通过辽阔、荒凉的环境描写,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也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意解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
释
【金甲】金属制的铠甲,战衣。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
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
译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点出了边塞战场的特征。
极言战事之频繁。
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归还的豪情壮志。
写法特点
1.反衬手法。
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
2.直抒胸臆。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根据统编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宋]
陆游
走近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示儿》《书愤》《游山西村》等。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课文是这组诗的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读一读,想一想:
读完诗后,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朗读节奏是怎样的?
诗意解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注
释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
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翻
译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碰到青天。
诗意解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
释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翻
译
中原人民在金政权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中运用夸张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根据统编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唐]
杜甫
走近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代表诗作有《登高》《江南逢李龟年》《望岳》等。
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节奏划分
诗意解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翻
译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到时涕泪洒满衣裳。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诗意解读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
译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我)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回头看。
胡乱地卷起。
妻子和孩子。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通过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喜欲狂”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在听到蓟北已收复时喜不自胜的心情。
诗意解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翻
译
在这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趁着明媚春光的陪伴,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纵情饮酒。
指春天。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纵酒”从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
人的心情欢喜,目之所及也尽是美好的事情,趁着美丽的春景,与妻儿作伴,正好“还乡”。
喜欲狂
狂态
诗意解读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
译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立即。
就。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悟提升
拓展延伸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