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17: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向阳“新”花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十年探索
二、十年曲折
三、成就
四、延伸与思考......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十年探索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2.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4.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重要成果
(1)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全国原有的 74 万多个农业合作社改组成 2.6 万多个人民公社,平均 28.5 个农业社合并成一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平均有 4 500 余户农民。入社后的社员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房基地、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转归公社所有。公社在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同时实行粮食供给制,即全体社员不管家中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免费供应粮食,并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公共食堂。到 1959 年底,全国农村到食堂吃饭的人数达 72% 。然而,由于管理落后和粮食产量的下降,大部分食堂都不能满足全社基本饮食。农业生产周期长,工作分散,完全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影响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违背了农业生产规律,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泽东在1966年5月5日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谈话是说:“有的时候我也忧虑。说不想,不忧虑,那是假的。”“我们是黄昏时候了,所以,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3)1967年年初,“全国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二、十年曲折
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打 倒 刘 少 奇
概况
1967 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69 年4 月中共九大召开。1971 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全面调整:1972 年和1975 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近年来社会上和学术界有人认为对“文化大革命”不应彻底否定。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这是因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指的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方法及其实践,而不是说要否定这 10 年间发生的一切。要把“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10 年区分开来。这 10 年中,党、政府和人民群众除了进行“文化大革命”外,还进行了维持人类生存最基本需要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它毕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况且在“文化大革命”中从领导人到基层群众自始至终存在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和怀疑的倾向。这使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大革命”重要的目的在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的一切告诉我们,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实际上是把传统社会主义和“左”的错误的各个方面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并“史无前例”地将其走到了极端,这样,才促使我们必须反省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另辟新路。邓小平曾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工业
基础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科技国防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医卫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外交事业
①建交国数量: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④中日正式建交。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2.“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1969年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2)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发生。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
3.周恩来、邓小平先后领导整顿
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4.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1)江青等人极力反对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
(2)1976年,毛泽东逝世,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阴谋活动。
(3)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选举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伟大的建设成就
1.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际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3)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2.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1)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2)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三、成就
3.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2)“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4.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联合国问题的由来。①联合国成立时中国是创始国,并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②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③美国政府孤华的政策也逐渐破产。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经过: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联大2758号决议,
意义: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③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巨变,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④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主要是: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苏联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在同它们加强政治和经济合作中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随着中国同法国的建交,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也取得了进展。第三阶段为70年代,面对新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并提出从日本到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团结“一大片”,以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挑战。中国坚决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突破。随着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出现了第三次大批外国同中国建交的高潮。
——马毓真《新中国的外交建设》
五、延伸与思考......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