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8 17:5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 复兴与崛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教学目录:
一、峰回路转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二、思想解放展宏图
改革开放、统一大业
三、延伸与思考......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知识拓展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2)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一、峰回路转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2.加快拨乱反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国家还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
三、经过大量切实的调查研究,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以及遭受冤屈的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族各界的领袖人物恢复了名誉,肯定了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党和人民建树的历史功勋。
四、在全国复查和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宣布原工商业者已改造成为劳动者;把原为劳动者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为现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原地主、富农分子改订了成分。这一系列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性转折
(1)经济体制: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工作重点: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
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思想路线:
从脱离实际、盲目崇拜教条主义转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组织路线:
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5)科教文等:也实现了转变。
背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定
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1.改革和开放
(1)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3)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二、思想解放展宏图
(一)改革开放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仍取得大丰收,油粮总产就达到3.5万斤,相当于前20年产量的总和。小岗村人不仅吃饱了肚子,还上交粮食给国家和集体,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18倍。
——王立新《安徽农村改革实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
论从史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及其实质
(1)特点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2)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设立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并批准设立海南省,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对内改革: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
(4)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
3.进一步深化改革
(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学习聚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历史纵横]“三步走”发展战略
中共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统一大业
时代性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形成
创新性
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存在
科学性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示范性
为世界上和平处理遗留问题、争端提供借鉴
原则性
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策略性
照顾实际,符合港、澳、台地区及大陆人民利益
包容性
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包容于一个统一国家内
开放性
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和谐共存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
不同点
目的
稳定社会解决民族问题
祖国和平和统一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权限
根据本地区执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自治区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制度
范围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5个经济特区
相同点
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与中央的关系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②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形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2)“汪辜会谈”
①1993年,两岸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②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3)《反分裂国家法》
①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台湾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②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对“台独”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评价
“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
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利因素?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通、血浓于水。
经济联系: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正确方针: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强大国力: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人心所向: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历史借鉴:港澳回归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不利因素
“台独"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根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坚持军事对峙到主张和平统一。
(2)材料二中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
提示:新办法:“一国两制”。地位:“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论从史出——“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理论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成功实践:
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3)现实意义: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武力解放转向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三、延伸与思考......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也把它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在我国“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将突出表现为国家对阶级斗争的调节作用,而不是阶级压迫的作用。——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