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最后一次讲演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赋予(fù)
诬蔑(miè)
卑劣(lüè)
挑拨离间(tiǎo)
B.屠杀(tú)
蛮横(héng)
捶击(chuí)
义愤填膺(yīng)
C.恐怖(bù)
舆论(yú)
卑鄙(bǐ)
慷慨激昂(kǎi)
D.悲愤(fèn)
遭受(zāo)
吓倒(hè)
卑鄙无耻(ch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
B.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C.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疼恨。
D.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里永远存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班长的挑拨离间下,王辉和吴军终于和好如初了。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通过暗杀革命人士来维持独裁统治,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令人发指。
D.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昆明人民趋之若鹜,群情激愤!
4.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傅雷的“真”,在前辈学人中 ,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位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 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 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A.喜闻乐见 闪现
勾勒
B.有口皆碑
闪耀
勾勒
C.喜闻乐见
闪耀
渲染
D.有口皆碑
闪现
渲染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没有失掉良心的一个中国人的话!
B.福楼拜家的客厅里常常回荡着爽朗的笑声和深情的眼神。
C.李公朴之所以被特务们暗杀,是因为他用笔写出了人民的心声,用嘴说出了人民的心声造
成的。
D.雾霾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6.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B.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反复)
C.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反语)
D.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设问)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③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④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⑤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A.
④⑤①③②
B.
②④⑤③①
C.
④⑤③①②
D.
②④⑤①③
8.校戏剧社将于5月18日下午在校礼堂演出课本剧《最后一次讲演》,现正在进行排练,你也参与其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仿照画线句,完善赞美闻一多先生的台词。
闻一多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里,我们送给闻一多先生一段话,以此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黑暗,引领国人,在危难里挺直胸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校戏剧社准备邀请语文组组长李老师前来观看演出,下面是校戏剧社社长王铭铭邀请李老师时说的话,请仿照示例改正另外两处错误。
王铭铭:李老师,您好!我是王铭铭。①我们将举行一个活动,②想邀请你荣幸地来。
[示例]
原句:我是王铭铭。
改句:我是校戏剧社社长王铭铭。
①原句:我们将举行一个活动。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想邀请你荣幸地来。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排练过程中,小明只顾表现自己,总是抢别人的戏份,导致排练很不顺利。小刚觉得小明虽然有很高的热情,但应该学会与大家合作。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样委婉地劝说小明?请把劝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第4,5段,回答问题。
9.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1)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第2段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中的“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演讲者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读书
乔 叶
①说到读书,要先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读书”。通常意义上说,一个孩子读书不错,指的是一种学习状态,其实是和文凭有关系,和学历有关系,和分数有关系的。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在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上提到的读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个读书概念是摄取知识。读工具书跟我想谈的读书也不太一样。读工具书延伸到当下,比如读股票书、炒基金书、公务员考试指南,这些都属于实用性非常强的读书。我把这些读书都看作功利性阅读。这个功利性阅读是不含贬义的,是中性的。现实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是很有必要的。
②但有的功利性阅读,我觉得是要警惕的。比如鸡汤类的和成功学的书,这些书往往销量非常大,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讲着许多貌似智慧的道理,尤其是青年很容易被这些书蛊惑。我觉得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书里的话,看似很有道理,道理却只在一个表面,是非常浅薄的、狭隘的,表达的是非常简陋的“三观”,这些道理往往是某人在某时某刻因为某件事情所产生的。那么,这种道理能复制吗?你遇到的是完全相同的情境吗?你的身份、经历和作者类似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种不可复制的道理,很难成为你的人生营养。
③我想跟大家建议的,是对于现在青年朋友更有意义的读书,就是非功利性阅读,就是慢阅读、深阅读、经典阅读。这针对的是我们现在普遍的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网络阅读在便利的同时,也伤害了人们深阅读的能力,不再让你对阅读有耐心,也不再有严谨性,容易让你的阅读浮光掠影,让你的思考力在无形中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害怕沉默,沉默意味着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要面对自我,很多人很难和自己相处,没有面对自我的能力。同时,他们很爱发言,但他们说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而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④从这个意义上说,慢阅读、深阅读、经典阅读就显得特别重要,其实这三者是一回事,经典阅读本身就意味着慢阅读和深阅读。经典为什么被称为经典?所谓经典,不是一帮人命名出来的,是千百年来的读者检验出来的。经典能够最大限度地涵盖所有人的人生。比如《红楼梦》,你20岁时读,等到40岁、80岁时再读,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经典永远比你大,你永远活得比经典小,它能一直包容你跟随你成长。从经典书中,你每一个年龄段都能汲取到营养,它可能不会立马变现,让你很快升职加薪,让你买车买房,但它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让你精神世界的宽度、高度和厚度得到有效扩大。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往往有大用,有着最大的大用。
⑤最快的是刷屏,最慢的是读书。最有意义的,可能也是读书。读书不仅是读书,读书意味着思考,读书意味着审视内心,读书也意味着你未来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的质量也许具有更本质的重要性。在此,我诚恳地建议大家,多多地去慢阅读、深阅读、经典阅读。请你在每一天或者每一周,有那么一段时间,一小时也好,两小时也好,关掉手机,认真读一部经典,通过对经典的逐步深入和细致理解,培养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你会知道,这种努力是值得的。
(有删改)
13.在本文中,作者将读书分为哪几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文章第②③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②段画线处运用设问,其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文中,作者主张“关掉手机,认真读一部经典”。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优势明显。它“抛弃”了几千年来有形的“书”,实现了“无书”阅读,可以说是“无书胜有书”,对中学生来说很实用,他们再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到图书馆或书店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书了,而且在经济上也能节省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最后一次讲演》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反动派的愤怒、蔑视和对李公朴先生的赞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学习并借鉴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来描写你身边一个熟悉的人。(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
C A项,“劣”应读“liè”;B项,“横”应读“hèng”;D项,“吓”应读“xià”。
2.解析:
B A项,“叠”应为“迭”;C项,“疼”应为“痛”;D项,“里”应为“理”。
3.解析:
C A项,“挑拨离间”指引起是非争端,使别人不和。贬义词,与语意不符,可改为“好言相劝”。B项,“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此处形容手脚动作轻,应该用“轻手轻脚”。D项,“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解析:
B “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根据意思和语言环境可以确定第一空应填“有口皆碑”。“闪现”指一瞬间出现;呈现。“闪耀”的意思是闪烁;光彩耀眼。据此判断第二空应填“闪耀”。“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渲染”比喻夸大地形容。据此判断第三空应填“勾勒”。
5.解析:
D A项,语序不当,应把“一个”移到“没有”前面;B项,搭配不当,“回荡”和“眼神”不能搭配,应删去“和深情的眼神”;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造成的”。
6.C
7.解析:
D 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论述了“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所以②句为首句;④句紧承②句引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为第二句;⑤句紧承④句,列举了蔺相如的事例,为第三句;①句紧承⑤句,写对蔺相如崇高品德的肯定,为第四句;③句是对蔺相如事例的总结,为最后一句。所以最恰当的排序为②④⑤①③。
8.(1)示例:你是一团火,照亮了深渊,指引青年,在迷茫中找回自我
(2)示例:①校戏剧社将于5月18日下午在校礼堂演出课本剧《最后一次讲演》。②如果您能来观看演出,我们将倍感荣幸。
(3)解析:
首先应该有称呼“小明”,劝说之前先肯定其优点“你的表演很精彩”,接着进行委婉的劝说。注意劝说的语言不可生硬。
【答案】
示例:小明,你的表演很精彩,但是如果你能和大家配合得再默契些,我们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更精彩。
9.(1)表达了演讲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垂死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10.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的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毁灭了。演讲者列举他们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以震慑,又给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11.“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演讲者及爱国民众。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演讲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交替使用两种人称使得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12.杀死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演讲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13.作者将读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功利性阅读,包括两种:一是和文凭有关系,和学历有关系,和分数有关系的读书;二是为摄取知识的读书。第二类是非功利性阅读,即慢阅读、深阅读、经典阅读。
14.解析:
文章第②段主要谈要警惕一些功利性阅读,文章第③段主要谈青少年朋友要注意非功利性阅读,作者通过对比,旨在告诉青少年朋友要慢阅读、深阅读、经典阅读。
【答案】
第②③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②段指出我们需要警惕一些功利性阅读;第③段指出什么是非功利性阅读,同时还指出网络阅读伤害人们深阅读的能力、让人的思考力受到损害等。通过对比,更加突出非功利性阅读对于青年朋友是更有意义的。
15.解析:
设问句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加强情感的抒发,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答案】
运用设问,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表明作者对鸡汤类的和成功学的书不认同的
观点。
16.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主张关掉手机,认真读部经典;也可以主张网络阅读;但必须讲清楚其中的道理,让人信服。
【答案】
示例:科技的发展给网络阅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它永远也不可能代替传统阅读,因为传统阅读带给读者的好处是慢慢体现出来的,它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让你精神世界的宽度、高度和厚度得到有效扩大,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这也是网络阅读所不能达到的。
17.示例:我的同学小刚特别善良,有一次放学时,我们学校门口出现一位讨饭的老人,同学们陆续走出校门,有的直奔校门东边的小店,买了一大包的零食边走边吃,而小刚却跑过去将手中的2元钱默默地放在老人的碗里。他还很仗义,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有个低年级的学生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大多数同学从旁边走过,视若无睹,而小刚却上前劝阻,这位高年级的学生被说得哑口无言,径直走开,低年级的学生感激得向小刚直说:“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