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棱角(léng)
酝酿(liàng)
虔诚(qián)
云遮雾障(zhàng)
B.骤然(zhòu)
敦实(dūn)
衰竭(jié)
令人眩晕(yūn)
C.蜷卧(quán)
蜿蜒(wān)
漫溢(yì)
接踵而至(zhǒng)
D.裸露(luǒ)
蠕动(rú)
懈怠(xiè)
气喘吁吁(y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褶皱 恭顺
穿流不息
安营扎寨
B.诅咒
黧黑
奇型怪状
光采夺目
C.劲旅
痕迹
纷纷扬扬
豁然开朗
D.蔚蓝
剧痛
大熬风景
气势磅礴
3.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 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 ,这一个 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 尊容。?
A.严寒 明媚
风云变幻
一现
B.寒冷
妩媚
风云变幻
一睹
C.严寒
妩媚
风起云涌
一现
D.寒冷
明媚
风起云涌
一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让我们从多个角度了解了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B.各拉丹冬海拔约为6
621米左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
C.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光明的前程,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D.为突出节目的文化特色,《经典咏流传》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
制作。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B.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C.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 铅云开裂,一道阳光从缝隙中射进来,我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①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
②巨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飞溅到我的身上。
③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恼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
④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
⑤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
A.
③①⑤④② B.
④⑤②①③
C.
②③⑤④①
D.
⑤④②①③
7.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晨报讯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尽管这些年长江流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楼和张兆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长江流域的保护问题。
请为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攀登各拉丹冬途中,一位大爷看到下面的警示牌,笑呵呵地说:“这里还有人表演杂技啊,我们快去看看。”如果你听到了这位大爷的话,请告诉他警示牌所表达的内容,并对他做出些提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为此拟一则公益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8.赏析下面的句子。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最后一句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明月山
梁 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石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作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游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蒙蒙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褪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蒙蒙,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缭绕,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11.作者在雨中游明月山的过程中,依次见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概括。(4分)
→深山秋景图→ →云雾奇峰图?
12.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交代前两日的游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析第④段的写景角度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照括号中的要求答题。(6分)
(1)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分析“堆”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下面这段链接材料,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链接材料 多少次我登上高山,见层林尽染,波起涛涌,真想化作一块石头永立于斯;多少次在海边看大潮起落,万马奔腾,真想化作一朵浪花随波而去。
(选自梁衡《赏不尽看不够说不完的大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
C A项,“酿”应读“niàng”;B项,“晕”应读“yùn”;D项,“吁”应读“xū”。
2.解析:
C A项,“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B项,“奇型怪状”应为“奇形怪状”,“光采夺目”应为“光彩夺目”;D项,“大熬风景”应为“大煞风景”。
3.解析:
A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根据题意第一空做主语,应用名词,“寒冷”是形容词,故应用“严寒”。“明媚”指(景物)鲜明可爱。“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第二空修饰季节,应该用“明媚”。第三空中“风云变幻”指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与下文“密云来去匆匆”相呼应。第四空的主语是各拉丹冬主峰,所以对应的应该是“一现”。
4.解析:
D 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B项,语义重复,“约”和“左右”删去其中一个;C项,成分赘余,应删去“才能够实现”。
5.解析:
D D项为比喻,其他三项均为拟人。
6.D
7.(1)示例:长江每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2)示例:大爷,这是一块警示牌,告诉大家,前面有悬崖峭壁,要注意安全,不要坠落下去。大爷,我们都要小心啊。
(3)示例一: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示例二:让长江不再混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8.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奇伟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9.“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等句子中,“端详”“想象”“半卧”“仔细寻找”等动词,写出了作者的虔诚;“就长眠于此吧”更是写出了作者愿意与此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10.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主旨,更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圣感。
11.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根据已有提示确定答案位置,并按照示例格式进行概括。文章从第③段开始写雨中游明月山,“深山秋景图”出现在第④段,故第一空的答案在这之前寻找,根据第③段的“第三日,微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蒙蒙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褪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可概括为“微雨新竹图”或“白雾青竹图”;第二空答案在第④段的“深山秋景图”和第⑤段的“云雾奇峰图”之间寻找,根据第⑤段的“壁上有瀑布垂下……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雪浪盖顶”可概括为“江河奔流图”。
【答案】
微雨新竹图(白雾青竹图) 江河奔流图
12.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写了雨中明月山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明月山美景的由衷赞美和无比留恋之情。第②段写第一天游人不为所动,第二天人走一半,其目的就是与后文所写的第三天雨中登明月山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
第②段写了走马观花,游人不为所动的行程,与下文写无车无马,徒步在雨中登明月山的兴趣盎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雨中明月山的独特之美的喜爱和向往。
13.从视觉、触觉角度入手,描绘了一幅深山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深山秋景尤其是竹林的喜爱之情。
14.(1)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时需先指出修辞手法,再结合表现的事物特点具体分析其作用。“拔地接天”是夸张,“干云捉月”既是夸张又是拟人,从这些描写可见作者对竹子的喜爱。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挺拔高耸的身姿,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2)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解答时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案】
“堆”的意思为“堆积”,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山谷中竹木的浓绿和繁茂,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必须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分析。结合上文中所叙述的情节“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可知,明月山不仅有美景,还为山里人提供了生活资源和经济来源;同时,明月山还让游人增长了知识,知道竹子有公母之分及如何辨别公母。
【答案】
山中不仅有美景供人欣赏,还为山里人提供了生活资源、经济来源,还让游人增长了
知识。
15.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全文描绘了明月山的美景,所以“不走了,就这样坐着”流露出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陶醉及依依不舍之情;“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流露出作者对明月山美景的向往之情;链接材料中的“真想化作一块石头永立于斯”“真想化作一朵浪花随波而去”则表达出了作者渴望自己与自然美景合二为一,获得身心的愉悦。
【答案】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陶醉;对自然美景的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渴望让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渴望从宁静美好的山水中获得身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