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7 13: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社戏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撮合(cuō)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宽慰(wèi)
B.归省(shěng)
撺掇(cuān)
行辈(háng)
弥散(mí)
C.凫水(fú)
楫子(jí)
旺相(xiāng)
怠慢(dài)
D.棹船(diào)
家眷(juàn)
纠葛(ɡě)
桕树(ji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偏僻 
絮叨  
讫立  
踱来踱去
B.嘲笑
聚拢
蹿出
仙山楼阁
C.朦胧
吩咐
船蓬
装模作样
D.幽扬
宛转
皎洁
疏疏朗朗
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而
B.但

因为
然而
即使

C.但

由于
然而
即使

D.可

因为
由于
因此

4.
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5.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说起京剧,有些人会误以为它是北京的地方戏,其实不然。   ?
①可以说,京剧是中国戏曲剧种经过杂交的优良品种。
②京剧虽然名为“京剧”,却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③京剧的形成是多种民间戏曲在北京汇聚、交流、融合的结果。
④它是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等剧种的精华形成的剧种。
A.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戏》选自《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我们常说的“江山社稷”中的“社”是指土神,“稷”是指谷神。
C.课文中提到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语出《诗经·小雅·斯干》,意思是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
南山。
D.京剧是国粹,其角色有生、旦、净、丑。其中,“生”指的是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净”俗称“小花脸”,“丑”俗称“大花脸”。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犹如一条灿烂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戏曲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某学校开展了以“戏曲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校团委组织了“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并在学生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图。请仔细阅读,用简洁的语言填空。(每空限12个字)
戏曲电影展映前后“喜爱与支持率”
调查情况统计图
①展映后,学生对戏曲电影的喜爱与支持率均?
。?
②四部电影中,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展映后       
 
          。?
(2)本周五下午学校将举办以“戏曲文化”为主题的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小明同学帮老师拟写了一条通知发到本班家长的微信群里,有两处表达不当,请你帮忙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学校将于本周五下午举办以“戏曲文化”为主题的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
谢谢!
①?

②?

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
8.请为选文拟写一个四字标题。
?

9.选文从多种感官角度进行了描写,请各找出一例运用以下感观描写的语句。
(1)视觉:?
(2)嗅觉:?
(3)听觉:?
10.赏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的表达效果。
?
?
?
?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劳。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用美丽的景色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D.写行船的速度之快,烘托出“我”想要看社戏的愉快和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我”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戏文,绍兴人的儿时记忆
张祖平
①虽然年味淡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过年。童年的春节,除了吃吃喝喝穿新衣,还留下了看戏文的回忆。
②戏班子摇着水泥船远道而来,船上装满了刀枪剑戟各色道具。看戏瘾头大的老人,经常会去河埠头观望,看见戏班子的船,欣喜若狂。
③唱戏的钱是村民自筹的,数目不一,红榜公布。绍兴人称看戏为“看戏文”,这种戏其实是越剧,善男信女称之为“太平戏”,“太平戏”顾名思义,唱戏保太平,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④戏台七八米见方,用粗大的毛竹、木板和帐篷布搭成。帐篷顶端呈锥形,悬挂一个扩音器,远处连接着一个大喇叭。从观众席上看,戏台右边是乐队,锣、鼓、二胡、琵琶,还有一个叫不出名的乐器。说是乐器,其实是个打节奏的木头梆子,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木头梆子,敲打的时候,就是戏文最精彩的时刻。
⑤戏文还没开演,早有人扛着长凳、方凳占据最佳席位。临近戏台的人家,更是喜出望外,在阳台上就能看戏。
⑥“砰,砰……”几声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一起,戏文就开始了,锣鼓齐鸣。为了招揽观众,开场的时候台上还会抛撒馒头、花生等食物,台下一阵哄抢,热闹非凡。几个身手好的小孩哧溜哧溜地爬到了台上,但不一会儿,就被赶了下来。
⑦戏文大多是用嵊县话演唱,台上的各色人物到底在说什么,小孩子们是听不大懂的。从大人的口里,我们顶多知道穿龙袍的是皇帝,穿马甲的是小兵,还有就是扬鞭代表骑马。现在回忆起来,戏文的历史背景,大概是宋朝居多,包龙图当仁不让是主角。他的出场比皇帝还气派,小兵两人一组,刀对刀,枪对枪,噼里啪啦地演练几个回合。撤回幕后,包大人走着台步,摇摇晃晃地出场了,至于他为哪个受辱妇女申了冤,为哪个落难公子雪了耻,我们是不关心的。
⑧那个年代,别说智能手机,就是电视也是稀罕之物。因此,一场戏文能把村里大部分男女老少都吸引过来,附近村落的铁杆戏迷,消息也特别灵通,东奔西跑,不落一场。不过,我们这些小孩纯粹是凑热闹。唱戏文了,最开心的是孩子,台前台后乱窜,这可乐坏了卖零食的老头,有的拉着一箱汽水,有的扛着一扎糖葫芦,还有卖鞭炮的……这些小贩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或者跟在小孩子的屁股后面,谁都不想错过这个丰收的好日子。
⑨长达一个下午的戏文,也不知道咿咿呀呀地在唱些什么,也不知道戏台上那个拉二胡的累不累,那个敲锣的有没有打瞌睡。唯独不消停的就是一些小孩子,一会儿爬到台角,一会儿跑到台后,一会儿用水枪射台板缝内的后台演员,一会儿又跑到了偏僻的角落推倒了谁家的稻
草堆。
⑩演员们吃完晚饭,稍作休息后,继续开唱。晚上的戏台前更是人头攒动,戏台对面则是红烛高照,一个竹篷下,放着各路神仙的牌位,香烟缭绕,不断有善男信女前来参拜,只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全然没有大人虔诚的样子。
晚上的戏对大人来说更精彩,对于小孩子来说更无聊。到晚上十来点的时候,戏台上唱的往往是落难公子遭遇强盗后沿街乞讨的桥段,俗称“求乞”。台上的演员假戏真做,如泣如诉,把台下的大爷大娘感动得稀里哗啦,心甘情愿地把省吃俭用的十元、二十元甚至一百元“念佛铜钿”扔到台上,而小孩子们,很多已经在父母的怀里睡着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往日古朴的村落变成了整齐的安置房小区,一年到头,有那么两三次有戏班子来光顾,只是盛况不再,有时候观众还没演员多。在电视机都不受宠的年代,去捧场的清一色的是老人,这种场景,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尽管人老珠黄、浓妆艳抹的演员唱得很卖力,但在观众逐一离去后,戏文也只能在晚上九点多早早收场了。
或许,去看戏的老人眼已花,耳已聋,他们看的不是戏,是寂寞……
12.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2分)
  ①看见戏班子的船,欣喜若狂→②    
  
     →③戏台布局及开戏前的准备→④       
   →⑤小孩子和大人各自看戏的乐趣所在→⑥如今戏文盛况不再?
13.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
?
?
1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一会儿爬到台角,一会儿跑到台后,一会儿用水枪射台板缝内的后台演员,一会儿又跑到了偏僻的角落推倒了谁家的稻草堆。
?
?
?
15.文章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4分)
?
?
?
16.在《社戏》中,作者从多种感官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物,将景物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同时流露出“我”想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请你学习并借鉴这种写法,调动多种感官,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不少于100字)
?
?
?
?
?
?
?
参考答案
1.解析:
A B项,“省”应读“xǐnɡ”;C项,“相”应读“xiànɡ”;D项,“棹”应读“zhào”,“葛”应读“ɡé”。
2.解析:
B A项,“讫立”应为“屹立”;C项,“船蓬”应为“船篷”;D项,“幽扬”应为“悠扬”。
3.B
4.解析:
D 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5.解析:
A 解答时先要弄清语段描述的对象,本题的描述对象是“京剧”。题干部分的“其实不然”是对下句转折关系的提示,所以②句在最前面;③句是对京剧形成的概括叙述,④句具体介绍“京剧的形成”,所以④句在③句后;①句中“可以说”是一个总结性短语,故①句应放在结尾。
6.解析:
D “净”俗称“大花脸”,“丑”俗称“小花脸”。
7.(1)示例:①大幅度提升 
②喜爱与支持率提升幅度最大
(2)①为表示尊重,通知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尊敬的家长,您好!
②推迟放学的时间交代不具体,应将“一会儿”改为“20分钟”。
8.示例:月夜行船
9.(1)示例: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示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3)示例: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的连绵起伏,衬托出船行之快。“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了“我”想要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1.D
12.解析:
第②段讲“看见戏班子的船,欣喜若狂”;第③段讲村民自筹唱戏的钱;第④~⑥段介绍戏台布局及开戏前的准备;第⑦段介绍戏文的主要内容;第⑧~段介绍小孩子和大人各自看戏的乐趣所在;第段讲如今戏文盛况不再。
【答案】
②村民自筹唱戏的钱 ④戏文的主要内容
13.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分析第①段的内容,从“年味淡了”可知其暗含对比,将现在与“年味浓”的时候,即童年的时候进行对比。而童年过年时的年味,多源于童年看戏文,自然引出了下文对戏文的描写,也呼应了题目。
【答案】
写出了现在“年味淡了”,与童年时过年形成了对比,呼应题目,引出下文对童年看戏文的回忆。
14.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爬”“跑”“射”“推倒”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看戏文时的活动,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
15.结构上,首尾照应;内容上,写出了现在看戏的都是老人,表现了他们的落寞,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感慨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引起读者思考。
16.示例:春天的操场,暖风习习,让人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之感;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和各种花儿的芳香,沁人心脾;操场边的垂柳,轻快地摆动着,好像在曼舞;树梢上的鸟儿,从这边跳到那边,偶尔传来“啾啾”的叫声,与琅琅的读书声混在了一起。春天真的来到校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