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
巨鹿之战( )
赤壁之战( )
淝水之战( )
曹操、孙刘
苻坚、谢安
曹操、袁绍
项羽、章邯
回眸历史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曹 刿 论 战
明确学标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
奏,读出感情。
3.理解课文第一节,分析曹刿和鲁庄
公的形象。
1.说一说你了解的作者、体例和背景。
2.预习中你遇到哪些不会读的字词或要注意句子?
3.课文写了曹刿的哪些事?
交流预习
《左传》简介
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
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
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
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
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写作背景
曹刿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公将战 小惠未徧
guì
jiàn
bǐ
bó
fú
shì
zhé
fú
mǐ
jiāng
biàn
检查生字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用一句话来概述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庄公十年;
鲁国长勺;
曹刿、鲁庄公、乡人、双方军队;
齐师伐我,公将战;
长勺之战;
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
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
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
上口,久远不忘。 ——(宋) 朱 熹
朗读课文
互学要求:
1.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节。
2.小组交流,互提疑异,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提出你的发现或者疑问。
4.思考:本节写了什么内容?
学习课文第1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军队
谋划
副词,就
跟从
将要
同乡
兼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这件事呢
同“遍”遍及,普遍
根据
虽然
类
不会
凭借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翻译课文: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翻译课文:
研讨互助
1.这一节写了什么事?尝试用文中的词来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并说说理由。
2.结合本节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
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远谋” “鄙”
曹刿:热爱国家、懂得取信于民、深谋远虑。
鲁庄公:目光短浅,平庸无能但善于纳谏。
课堂小结
第一段:叙述战争发生的 , 与 战前的对话,表明 是赢得
战争的先决条件。
背景
鲁庄公
曹刿
政治上取信于民
一、说出下列的词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间
可以
牺牲
狱
参与
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凭借
表示可能、许可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舍生,或丢弃某种利益
案件
监狱
课后作业
预习课文第2、3节
第二课时
明确学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第2、3节,理解文章大意。
2.继续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章写作
特点。
互学要求:
1.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二节。
2.小组交流,互提疑异,解决疑难。
3.思考本节写作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第2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
曰:“可矣。”遂逐齐师。
同乘一辆战车,
齐军
下车
齐军
表顺承
在
三次击鼓
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
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
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
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
看了看齐军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
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
齐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合本段分析中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点。
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
才能。
鲁庄公:鲁莽无知,急躁冒进但知人善任。
互学要求:
1.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三节。
2.小组交流,互提疑异,解决疑难。
3.思考本节写作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第三节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
那样
所以
在那里
消耗尽
战胜
减弱
他们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1.本部分写了什么?用文中的话说说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讨论:
2.进一步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善抓战机、详察敌情
鲁庄公:盲目无知但勇于求教。
3.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合作讨论:
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三次对话写
得详,战争过程写得略;
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
才能,所以曹刿用谋写得详,庄公问计写得略。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 和军事指挥上的 。
文章围绕“ ”来组织材料,虽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运用 描写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1.主题
远见卓识
杰出才能
总结课文
论战
对话
3.人物形象
曹刿: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具有爱国精神。(政治远见和爱国远虑)
在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详察 敌情(军事远谋)
庄公:在政治上目光短浅,平庸无能,但善于纳谏。
在军事上盲目无知,急躁冒进,但勇于求教。
总结课文
4.成语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课堂练习:
1.说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
小大之狱
登轼而望之
公将鼓之
故克之
其乡人曰
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与它们现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古义:参与。
今义:间隔,不连接。
2.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3.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牺牲或放弃一方的利益。
4.古义: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今义:忠诚。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狱、牢房。
6.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间
鄙
牺牲
忠
狱
情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