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1-16 22:3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 三 、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使用时间:年 月 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会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变化进行区分;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3、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并能判断生活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观察物质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
物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 1、什么是化学?
2、什么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什么使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设问:如何观察实验现象?
投影:反应前:观察反应物色、态。观察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或其他附加条件)。
反应时: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演示实验:实验1-1,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课本P7表格中。
1、水的沸腾
⑴请说出水的颜色、状态、气味。
⑵水加热沸腾时,试管口有什么现象?
⑶干冷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
液态水――――→水蒸气――――→液态水2、胆矾的研碎
⑴变化前胆矾的颜色、状态是什么样的?
⑵粉碎后的胆矾颜色、状态又是什么样的?
⑶变化前、后胆矾有什么不同?变化后的粉末物质还是原来的胆矾吗?为什么?
3、块状与粉状胆矾溶于水后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4、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想一想: ⑴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⑵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
⑶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挥发、状态改变、形状改变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发光、放热、吸热、颜色变化生成气体或沉淀
3、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4、两种变化的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投影:一些图片,简介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讲解: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练习:
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 )
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2、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
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4、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光照条件下,以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为原料合成淀粉、葡萄糖等有机物;动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由此可见,植物的光合作用是     _______ 变化,动物的呼吸作用是 变化。
提问:下列性质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
1、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3、铁是银白色固体
4、铁能导电,能导热
5、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吸附性、吸水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助燃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能与某物质反应等。
简介: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
提问:冰的熔点是多少?什么叫熔点?
学生回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2、沸点
提问:水的沸点是多少?什么叫沸点?沸点受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物质的沸点受压强的影响。
3、密度
提问:如何鉴别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快和铝块?为什么?
学生回答: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不同。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分别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色、态、味,分别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木条燃烧变化情况。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得的性质,试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
练习:区分以下性质是物理还是化学性质?
1、氢气具有可燃性
2、水沸点为100度
3、蔗糖能溶于水
4、胆矾是蓝色固体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钢铁易生锈
7、酒精能燃烧
8、金刚石很硬
9、汽油易挥发
讲解: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与水。
板书:三、变化 和 性质
(过程) (能力)
辩一辨: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练习: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____。
①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②铜绿是一种绿色粉末
③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
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
⑤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水珠
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⑦二氧化碳不可燃
⑧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填表:
材料


性质
导电性
用途
铁锅
板书: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P6-7
教学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挥发、状态改变、形状改变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发光、放热、吸热、颜色变化生成气体或沉淀
3、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4、两种变化的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吸附性、吸水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助燃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能与某物质反应等。
三、变化 和 性质
(过程) (能力)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