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日·月 [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 日·月 [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05 20: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短文两篇日 月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3年从封建家庭走出,1923年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走近巴金读准下列字音:旸谷 皓月yánghàocuō露台lù解释加点的字:旸 谷:凭 栏:皓月:日出靠明亮一撮日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这篇精短的散文诗,试着找出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文眼)。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哪一个呢?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写作背景 为什么作者有这样的感慨? 因为那时正是中华民族最为黑暗的时期,抗战异常艰苦,全国人们都热切企盼着胜利曙光的到来,因此巴金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理解主旨 作者在表达期盼光明,歌颂追求光明的人时候,为什么却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这两个故事呢?你觉得它们与主旨有什么联系?  因为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即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热不惜牺牲一切的人。这里用了这两个故事,为下文主旨的显现作了铺垫。月 用学习《日》的方法,反复朗读这篇精短的散文诗,试着找出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文眼)。朗读课文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面影吗?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在她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冷。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怎样的理解? 两者都提到了冷和热,正是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体现作者的意图,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对光和热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企盼和向往。融汇贯通短文两篇日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我化飞蛾追求光热的世界月面对皓月寒光入侵嫦娥奔月改变寒冷的世界不屈
不挠
勇敢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