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7 21: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作为开篇,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选择性必修三的主题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整本书可以分为两大板块,前两个单元重在讲述世界各地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从而认识文化的多样性,是讲述第二部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基础与前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就为后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价值埋下了伏笔。第一课就从学生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开启本单元的学习。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史文化部分的总结和概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第二子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既有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有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叙述条理清晰。第三子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是在前两个子目基础之上的提升,教材内容略显单薄,需要适当补充和挖掘材料。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选择性必修三模块内容,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已有初步认识和基本的时空概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与感悟,但缺乏理性思考和系统概括。难度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认识,并且理解其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认识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解析与情境创设,由感性到理性,由有形到无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认识、升华。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原因和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培育史料实证等素养。
3.通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4.通过分析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使学生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引导学生建立国际视野,树立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
2.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多媒体辅助法、史料解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2.学法: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遵循“教必须以学为主立足点”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教学手段分析】
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展现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设问:请问同学们,作为一个梁山人,最让你自豪的是什么?作为一个山东人,最让你自豪的是什么?(学生会答出《水浒传》、孔孟之乡、泰山、黄河等等山东文化符号)
教师设问:请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学生列出唐诗、戏曲、四大发明、武术、建筑、中医、长城等等)
教师设问: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传统科技,无论是梨园春秋,还是江湖风云,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那么这些有形的中华文化所塑造的优秀品德又有哪些呢?请用单个的字来概括。(学生回答)
过渡: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既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也蕴含在民族的精神里,通过教育感化等手段来改变人性,塑造民族的品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课标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请问大家:根据预习,本课有几个主要内容?本课线索清晰,主要讲述三个大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填充表格。

古代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上古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 秦汉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创新发展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衰落 明清之际 批判思想,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近代 转型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过渡: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发展特点。为此,不禁要问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如此呢?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它的发展呢?
【探究思考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考虑。)
学生讨论总结:1.政治上:国家的统一
2.民族上:民族的融合
3.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4.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5.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
…………
过渡: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请大家阅读教材P4的学习聚焦和第二目内容,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生回答)1、以人为本(伦理观)
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孔子:仁,主张“仁者爱人”。
2、民本思想(政治观)
孔子:反对苛政;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3、天人合一(自然观)
春秋??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战国??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
孔子、孟子、墨子:以天下为己任
传统文人士子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
孔子:为政以德,见贤思齐;墨子:尚贤;孟子:尊贤使能
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和而不同(处世观)
孔孟:人性美德,“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教师讲述: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开篇用的“社稷坛”的图片,引出“以农为本”;还有礼义廉耻的荣辱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等等,中华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含意悠远。接下来考考大家,看看以下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内涵?
材料一: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
学生回答:以人为本
材料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学生体会到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接下来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抗疫精神彰显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生回答:民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家国情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关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有着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点。请大家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1、特点
【探究思考二】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三: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材料四: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1.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2.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3.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4.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5.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6.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和平时的知识积累总结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4)凝聚性(5)连续性
过渡:那么带有明显中国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在我国有着怎样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呢?请大家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并结合教材最后两段,思考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
2、价值
【探究思考三】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
材料二: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答:(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教师补充:就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2)从未间断,维护统一多民族大家庭。
(3)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教师总结过渡: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2017年1月25日,两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滋养。
(四)当代的传承
1.态度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7“学习拓展”,说一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学生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过渡:正是这样开放创新的理念和态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上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展示孔子学院的图标,介绍其发展概况:截至目前,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建成了1000多个孔子课堂,“全球、汉语、和平、崛起”这样的内涵和理念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文化。“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图片,这也是中国基于中国传统的丝绸之路提出的新国际合作发展平台,把互惠互利带给一带一路的沿线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欢迎和支持,中国秉持着“互惠共荣”的发展理念,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教师总结:无论是古代史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士子,近代时期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还是在今年的伟大抗疫斗争中,一批批奔赴武汉的“逆行者”,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大爱与担当让整个中华大地动容。无论是饱含热泪的钟南山,还是步履蹒跚但脚步异常坚定的张定宇,他们都是真正的人民英雄,民族脊梁!我们坚信,只要每一个中国都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能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梦!
(三)课堂小结(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
(四)课堂检测
1.下图是我国境内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 )
A.靠近水源分布广泛 B.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C.历史悠久世界领先 D.定居为主农业发达
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3.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4.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五)课后拓展探究
关注身边的历史:想想你身边有哪些人、哪些事物、哪些现象继承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举下来,并说明其体现的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与价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