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班级: 姓名: 成绩:
选择题
1.历史图片浓缩了丰富的史实,下列对如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国共合作的产物
B.蒋介石担任校长
C.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
D.开办于百日维新期间
2.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的是(? )
A.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B.省港大罢工
C.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D.武昌起义
3.北伐初期的主战场在(? )
A.湖南、湖北 B.江西、江苏
C.浙江、福建 D.广东、广西
4.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搜集了几张革命形势图,发现近代的几次革命都是从南往北发展这一特点,他搜集的革命形势图中反映北伐战争的是 (? )
A.B.C.D.
5.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有(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C.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D.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6.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东北易帜
7.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兴中会成立
8.为北伐胜利进军奠定基础的战役( )
A.江西战役 B.武昌战役 C.汀四桥,贺胜桥战役 D.长沙战役
9.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是( )
A.孙中山
B.蒋介石
C.汪精卫
D..周恩来
10.“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这首校歌所传颂的军校创建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十年内战时期
11.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 )
A.国民政府迁址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2.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开始,下列不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的是
A.周恩来
B.贺龙
C.孙中山
D.刘伯承
13.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1927年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抵抗包括(? )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北伐战争
④武昌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下图为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时的场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
A.帝国主义
B.封建势力
C.资产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15.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
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16.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新中国的奠基石”。这主要是因为井冈山(? )
A.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地点
B.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是北伐战争的主战场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7.1927年8月7日召开的会议,即“八七会议”的最重要决策是(? )
A.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B.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C.开展游击战争
D.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18.某历史教师为了方便记忆,编写了一首歌谣:“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下列选项适合填在方框处的是( )
A.武昌革命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遵义会议
19.下列历史事件与人民军队诞生有关的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井冈山会师
20.1927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一文分析道:“如果豪绅资产阶级能够派许多兵占领重要城市,直接有高压政策,压住工人的革命行动,那么,他们决(绝)没有这许多兵,去驻满全国各乡各村。”这一思想 ( )
A.体现当时革命以城市为中心
B.与“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吻合
C.强调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强大
D.表明革命应该由无产阶级领导
21.若为一些地方设计“历史名片”宣传语,下列适用于井冈山的是(? )
A.辛亥首义,共和号角
B.革命摇篮,红军故乡
C.八一枪响,军旗升起
D.南湖红船,开天辟地
22.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以下纪念“孵出小鸡”的邮票是(? )
A. B.
C. D.
23.2015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他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24.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25.据《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记载: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26.下列有关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27.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请你以长征进程为序,将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歌恢复原貌(? )
①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在奔何处?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②④①③
28.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29.“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微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住静。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埃德加?斯诺这段描述反映了红军( )
A.艰苦奋斗的精神 B.紧密团结的精神 C.坚定的理想信念 D.独立自主的精神
30.下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北伐战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1.长征共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里,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跨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过了约40座高山,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红军战士出发时有大约186万人,到结束时只剩约57万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中共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B.中国革命历经艰难和曲折
C.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长征为国共合作抗战奠定了基础
3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C.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33.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34.“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35.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长征史实的是(? )
A.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B.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C.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6.小华今年暑期准备参加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夏令营,请你为他选择一条最适合该主题的线路(? )
A.瑞金---武汉---西安---会宁 B.瑞金---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D.上海---武汉---西安---会宁
37.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2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38.毛泽东创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诗句集中体现了红军的( )
A.艰苦朴素精神 B.盲目乐观主义精神
C.勇于创新精神 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材料分析题
39.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亲密无间,共同抗敌,也曾分道扬镳,挥戈相向,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兄弟连心建军校)
材料一:“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的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1)材料一中创立的学校指什么学校?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创办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兄弟齐心共北伐)
材料二:如下图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兄弟分心成仇敌)
材料三: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3)蒋介石的哪一行动最终使国共合作分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建立的?对此,中共了怎样的对策?试举例说明。
(追昔抚今来反思)
(4)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最后以失败告终?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伐初期,国民政府制定了“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分化了敌人的兵力。
材料二 叶挺独立团一营接到攻打武昌的任务后,一位共产党员班长将写好的遗书交给营长曹渊,同是共产党员的曹渊说:“我同你一样准备牺牲,还是交给周廷恩书记吧。”周廷恩也说:“我要同你一起去攻城!”第一营官兵在攻城战中,人人奋勇,个个冲锋,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材料三 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打击。各地农会还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
材料四 北伐进军中,黄埔军校的师生从广州誓师出发,不到一年就饮马长江,连克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而雄踞中国东南各省,击溃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数十万大军,扬威天下,使黄埔军校的声威达到新的高峰。
材料五 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
(1)材料一中,“打倒吴佩孚”的战斗主要发生在哪两个省份?材料二中的叶挺独立团因英勇善战,为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什么美誉?
(2)材料三中的“汉阳兵工厂”以及著名的汉阳铁厂的创建者是哪一位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在材料四中的“黄埔军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谁?
(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雄伟壮美的“井冈山红旗”(下图)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燃起,终成燎原之势;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耸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1)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2)“朱”“毛”分别指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事?
(3)请用史实说明“井冈山红旗”大型雕塑的三层深刻寓意。
42.下面是《长征组歌》中的几个片段,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片段一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片段二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片段三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遏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片段四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片段五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过程中召开的会议。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在长征途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事件是?
(3)长征是一个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吗?(归纳两点即可)
(4)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被人们称为什么精神?
4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用图中字母(BDE)回答:1935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地点: 。红一方面军与陕甘根据地的红会师的地点: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
材料二 博古等人在红军长征出发前,既不做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他们把突围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行动缓慢,始终摆脱不了敌人。
(2)据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材料三 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人员折损过半,只剩3万多人。红一方面军原来准备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蒋介石调集重兵布成口袋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材料四 草地位于川陕甘边界,绵延几百千米,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泥潭。行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无法生还。红军靠挖野菜、草根,
甚至杀军马或煮皮带充饥,常常背靠背宿营,互相取暖;手挽手行进,趟过泥沼。就这样,红军历尽艰难,走出了草地。
红军将士穿着单衣,踏着没膝的积雪,顶着怒吼的狂风,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战胜了风雪,翻越了夹金山。
(3)以上材料折射出长征精神的哪些内涵?
44.张力同学计划在暑假期间追寻前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
下图为张力同学根据红一方面军长征所画的示意草图(A为出发地)。
(1)说出图中字母标注的长征途中四个地点。
A._____B, _____C._____D._____
(2)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请列举在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3)请你向他推荐最值得参观的某一个历史遗址,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
(4)在追寻前辈足迹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答案
1-5.DCABB
6-10.ABCBB
11-15.BCADC
16-20.BBBAB
21-25.BBDCC
26-30.ADDCC
31-35.BDDDD
36-38.CDD
39.(1)①黄埔军校;②黄埔军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③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1927年,蒋
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武装反抗,如南昌起义(或秋收暴动)
(4)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的损失,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40.(1)湖南、湖北;“铁军”。
(2)张之洞;周恩来。
(3)材料一: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北伐军官兵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共产党员在战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材料三:广大工人、农民的积极支持、响应。
材料四: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和政治骨干。
材料五:国际援助等。(大意相同即可)
41.(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把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42.(1)起点:瑞金 终点:会宁 会议:遵义会议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四渡赤水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答出两条意思接近即可)
(4)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精神
43.(1)B;E;D。
(2)“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敌军的围追堵截;严酷的自然环境。(举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3)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举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44.(1)A瑞金 B遵义 C吴起镇 D会宁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雪山,草地,大渡河,泸定桥,湘江乌江金沙江等。
(3)遵义,因为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