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班级: 姓名: 成绩:
选择题
1.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
A.魏源 B.鲁迅 C.严复 D.陈独秀
2.下列人物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李鸿章 D.陈独秀
3.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的成立 D.《中外纪闻》的创办
4.洋务运动的前期,打出的口号是( )
A.师夷长技以自夷 B.发展经济 C.自强 D.求富
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B.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D.严复翻译出《天演论》
6.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7.下列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戊戌变法性质的是( )
A.裁撤冗官 B.创建海军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开办新式学堂
8.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下图是一本书的部分目录,你认为该书最有可能的书名是( )
A.《海国图志》
B.《甲午——120年前西方媒体的观察》
C.《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D.《瓦德西庚子回忆录》
10.晚清志士谢缵泰在甲午战败后绘制《时局图》警示国人,并题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这反映出甲午战败后( )
A.中国民族危机因瓜分狂潮空前严重
B.沙俄占领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C.谢缵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D.日本在全中国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11.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日本殖民奴役
C.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1898年进口货物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左宗棠收复新疆,扩大了同西方各国的贸易联系
C.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1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岳飞 C.邓世昌 D.关天培
1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5.标志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愿望破产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D.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
16.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7.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训练情况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的进展
C.康有为正在推行的变法 D.《新青年》杂志中的相关内容
18.“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9.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的成立 D.《定国是诏》颁布
20.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不同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增强
21.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散步时说,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文中所述的百日维新:( )
A.发动者是李鸿章 B.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C.发动的时间是1840年 D.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
22.近代湖南名人辈出,其中写下“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豪迈诗句的维新人士是( )
A.陈宝成 B.宋教仁
C.黄兴 D.谭嗣同
23.洋务运动中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 B.开平矿务局
C.上海机器织布局 D.汉阳铁厂
24.一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B.巨额赔款 C.严禁人民反帝活动 D.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使馆
25.有一份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6.八国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性 B.洋枪队在慈溪战斗中失败
C.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27.“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针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 )
A.变法图强
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
D.扶清灭洋
28.《辛丑条约》中哪个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9.下面漫画《扯线木偶》直接反映了《辛丑条约》的哪一内容( )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D.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30.“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个局面出现在( )
A.北伐战争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31.“……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中的“此项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材料分析题
32.材料一: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
材料二: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任教。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3年内,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以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0多万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请你至少写出这次运动的两个代表人物。
(2)材料二反映了这次运动的哪项内容?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轮船招商局”与该运动的哪一口号有关?结合材料及相关所学,说说该运动有何积极的影响?
33.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关头,不同阶层的先进代表正在不断探索中国的出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1)洋务运动开始于什么时候?他们提出了怎样的口号?
(2)洋务派向欧美学习开办了哪些企业?(列举两个)
(3)洋务派为巩固海防筹建了哪三支海军?
(4)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兴办了哪所新式学堂?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我们怎样用一句话对它进行评价?
34.材料阅读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
材料二 是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出现的现象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2)材料二中中国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请列举出这个条约有关割地的内容以及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德国的增裕面粉厂、英国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如下:
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山东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材料三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1)材料一内容反映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内容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是什么?
(3)材料三内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6.材料一 在1898年……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尽管清末变法运动最终失败,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变法”是哪一历史事件?什么事件拉开了清末变法的序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变法”所要达到的政治目标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末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
(3)梁启超认为:“(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史学家认为:“清末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
材料三 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待中国也。
——英国外交副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演说
材料四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1)材料一中的“拳匪运动”是指什么运动?这次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3)材料四描述的情境的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它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5.CBBCB
6-10.ACCBA
11-15.CCCAB
16-20.BACBD
21-25.DDACD
26-31.DDCCBB
32.(1)洋务运动 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任意两个即可)
(2)兴办新式学校 培养人才
(3)求富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3.(1)19世纪60年代;“自强”、“求富”
(2)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湖北织布局等,任两个;
(3)南洋、北洋、福建;
(4)京师同文馆;
(5)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34.(1)《马关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5.(1)资本输出。
(2)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最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6.(1)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2)建立君主立宪制。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的镇压。
(3)戊戌变法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37.(1)运动: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变化: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共同主张:都主张列强不直接瓜分中国,而采取“以华治华”的侵华策略。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3)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