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综合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综合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7 07:3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综合测试
班级: 姓名: 成绩:
选择题
1.毛泽东在1947年写到?“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揭开全国性反攻序幕的我军领导人是(  )
A.朱德、陈毅 B.邓小平、刘伯承 C.林彪、罗荣桓 D.周恩来、贺龙
2.毛泽东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
A.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双十协定”的签订
3.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A.人民解放军有强大的战斗力 B.国民党独裁统治,不得人心
C.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 D.解放区将成为巩固的后方
4.蒋介石虽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但他并没有准备毛泽东会来,更没有在这次谈判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打算。这段材料表明(  )
A.美国支持国民党进行内战 B.苏联不赞同国民党进行内战
C.国民党并没有谈判的诚意 D.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5.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
B.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C.中国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D.谈判有一定成果
6.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  )
A.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B.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
D.是否争取外援之争
7.“对美帝国主义,对蒋介石,总的方面我们应该轻视他们,但对具体的敌人就不能轻视,如果轻视就会犯原则性的错误。”在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后,人民解放军采取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
A.各个击破 B.运动战 C.阵地战 D.分割包围
8.1947年4月,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下列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战略大决战 D.渡江战役
9.下图所示是某市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本历史文献资料的封面。当时(民国三十四年),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的主题应该是( )
A.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 B.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0.下列反映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开始走向战略反攻的示意图是(  )
A.B.C.D.
11.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图是中共和谈代表与美国驻华大使在延安机场的合影。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B.联合蒋介石抗日
C.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D.结束长期内战局面
12.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下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
A.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14.有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在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双十协定”。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风云》 C.《七七事奎》 D.《重庆谈判》
15.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
A.中原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6.2019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43周年的日子,同学们排练了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是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其中不准确的是(  )
A.第一幕开启心智——周恩来与同学们争相传阅《新青年》杂志
B.第二幕南昌枪声——周恩来与贺龙、朱德等人商议起义方案
C.第三幕民族大义——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达西安,与蒋介石谈判
D.第四幕外交风采——周恩来访问印度,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准海战役
18.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下列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哪一措施促使民歌中的场景出现(  )
A.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D.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19.1947—1948年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实行 B.北平的和平解放
C.农村经济的发展 D.敌后战场的开辟
20.“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21.《孙子兵法·谋略篇》中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大意:不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下列哪座城市的解放体现了这一策略(  )
A.南京 B.北平 C.沈阳 D.天津
22.国民政府统治垮台的标志是( )
A.三大战役胜利 B.北平和平解放
C.南京解放 D.新中国成立
23.华北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古城北平得到和平解放。这是哪一战役的成果(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4.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三大战役,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三大战役是
A.转战陕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B.挺进中原、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D.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25.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6.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是(  )
①精良的武器装备
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丰富的物资供应
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27.下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28.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转战陕北”“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关键词。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专题是(  )
A.国民革命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9.在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有一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可以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 四月小 二十三日 星期六。”作为历史记录,它已定格为永恒。由此记录,你能想到的是(  )
A.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B.日军攻占南京,开始大屠杀
C.抗战胜利,南京光复
D.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30.“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31.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峙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32.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分析题
33.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又处于内战的阴云之下。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材料一
(1)解读这幅漫画,判断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图中的“和平方案”指的是什么?图中的“磨刀”有何深层次的含义?
材料二 “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3)材料二中“软的一套手法”和“动大手术”各指什么?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以及“更有文章好做”?
材料三 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七十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4)蒋介石于什么时间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5)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34.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
请回答:
(1)“倭寇”“陪都”分别指什么?
(2)蒋介石为什么要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3)毛泽东明知这是蒋介石摆的“鸿门宴”,但为什么还要冒死去“赴宴”?
(4)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对资产阶级的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对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中华书局
材料二: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亚历克斯?沃尔夫《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临时政府主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短时间消亡的共同原因。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材料二
材料三电视剧《解放》深刻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全面而又形象地告诉观众: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选择了新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现出怎样的态势。这种态势决定当时双方各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哪一重大事件?为什么说它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材料三中“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选择了新中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说说电视剧《解放》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5.BBBCC
6-10.BBBCA
11-15.ACADA
16-20.CDCAC
21-25.BCBCD
26-30.DCDDC
31-32.CB
33.(1)重庆谈判。
(2)“双十协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言之有理即可)
(3)“软的一套手法”是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使中国共产党屈服;“动大手术”是指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
“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蒋介石内战准备不充分,可以借和谈之机,贏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更有文章好做”:共产党如果不去重庆谈判,蒋介石可以将内战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以欺骗舆论和
人民。
(4)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5)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采用“蘑菇”战术,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34.(1)日本侵略者,重庆。
(2)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3)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35.(1)资产阶级。
(2)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3)未能获得广大农民支持。
36.(1)国民党处于优势,中国共产党处于劣势。国民党处于战略进攻地位,中国共产党处于战略防御地位。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事件使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由防御转入进攻,战场也由解放区转到了国统区,继此事件之后,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了进攻。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战争是一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民意的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4)历史和现实都不容置疑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