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
以内数的认识》是有关数的概念的教学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数的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新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照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数的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一学段出现的整数认识的教学有三次:一是一年级上册中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二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将认识数的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
以内;三是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学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的扩展,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为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做好铺垫。它不仅在第一学段数的认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作用。所以,学生要切切实实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未学这一课前,对100以内的数有着一定的接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数概念的建立比较模糊,学生的数感还有待加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于100
以内的数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都能数到100,但是在数法上不是很标准,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等。另外,拐弯处的数数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59、69、79、89后面接着是几十,还有不少学生需要稍作停顿,想一想再数下去。数的认识由
20以内扩展到
100
以内,数目增多、增大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因此,应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相关内容的学习、体验,在“数数”活动中建立100的概念,让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
【教学目标】
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计数单位“一”“十”“百”,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通过数数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就是常说的“拐弯数”。)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借助小棒,复习数数方法。
师生共同数小棒,1根1根地数,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是十。10根10根数地数,两个十是20。
【设计意图:复习数20以内数的方法,为准备数更大的数作准备。给学生提供估的标准,使学生能有依据地估,培养估计意识。】
借助小棒数数,学习数数方法
(一)数出80。
引导学生通过以1捆小棒为标准,估一估学具袋中的小棒数量。
学生自主数数,验证估计结果。
汇报结果,交流数数方法。
小结:通过数小棒,我们发现,数的数量比较多的时候,先数出10根,然后再10根10根去数,会更准确、简便。
(二)数出100。
十个十个数,从10数到90。
教师和学生边数边把小棒放进数位筒。
2、一个一个数,从91数到100。
(1)从91数到99。
提问:90再添上1根,这1根放在哪里?
(2)满十捆成一捆,满十捆捆一大捆,引出计算单位“百”。
提问:
99再添上1根,现在红色筒里有几个单根了?满十根怎么办?
小结: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板书:十个十个数,
10个十是一百。)
3、
十个十个数,对应练习:
(1)借助小棒图:三十添上1个十是(
)十,再添上1个十是(
)十。
(2)脱离小棒图:七十添上1个十是(
)十,再添上1个十是(
)十。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数数,有利于理解数的实际大小,培养数感。学生经历了数满十根捆成一捆,数了10个十是一百的过程,由直观到抽象地认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
借助小棒再次数数,突破数数难点。
借助小棒,教师示范从35数到42,突破难点:39下一个数是几?
借助小棒,学生示范从43数到56,再次强化:49的下一个数是几?
同位合作,学生借助小棒,自主数56-72。
小结:在数数时,只要想清楚几十九的下一个数是多少,就容易继续往下数了。
【设计意图:通过摆、数、捆的操作,使学生能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撑,理解“满十进一”
,有利于难点的突破。整个教学过程中数位筒的使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小棒满十要捆成一捆放入不同数位筒”的表象,强化了以几个一,几个十的计数单位去数数。】
新课小结,看书质疑。
小结:这节课,我们借助小棒,学会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认识了1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
看书质疑。
综合运用,学以致用。
小猪吹泡泡。(课本35页第2题)
回到主题图,以“十”为计数单位数羊。
【设计意图:突出数数的方法,要打标记数、按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数数的时候,十个十个数会更准确、简便。】
感受100有多大。
感受生活中的100。学生拿出自己数100的物品。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十。
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第一课时
数数
课程总目标: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段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
2、在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学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本课学习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
学习难点:在数数的过程中,特别是数到个位是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
小研究:准备100个小实物。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会说说100以内的数吗?
2.接下来请我们的好朋友小棒出场。仔细数一数,共有多少根?该怎么办呢?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个十。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第33页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先估一估图中有多少只羊?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板书课题)。
3.打到课本33页的再圈一圈,数一数。
4.展示学生的作品。
5.数一数图中有多少只青蛙?
6.出示生活中100以内比20大的数的例子,你还在哪见过类似的例子?
7.教学例1:
(1)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拿出20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教师拿出一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十是一百。(板书)
(4)数小棒从35数到42。
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42。(强调数到39根再数一根是多少)
42根是几捆又几根?
(5)用一种你喜欢的学具,表示出47。
(6)离开实物直接数数。
8.同桌合作:从一个数数到另一个数,说清楚几个几个地数。
三、巩固练习。
1.先估一估,再数一数。
2.完成随堂检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数数、数的组成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