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自我综合测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自我综合测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7 14:0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自我综合测评 
[范围:第二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C.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2.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气势宏伟,反映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的生动描绘。以下诗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关的是
(  )
A.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下表是“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情况。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1953—1957年平
均增长速度(%)
1953年农、轻、
重比例(%)
1957年农、轻、
重比例(%)
农业
4.5
52.8
43.5
轻工业
12.8
29.6
29.2
重工业
25.4
17.6
27.3
A.农业增长缓慢,说明国家对农业没有政策支持
B.轻工业发展平稳,成为繁荣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
C.重工业发展较快,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从农、轻、重各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颁布后的第5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颁布于
(  )
A.“一五”计划时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5.1945年7月,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进行了深谈。黄炎培表示,一人、一家、一团体、一政党、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律的支配力。毛泽东则说:“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下列不能体现我国民主政治成就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公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便于人民群众行使自己的权利,并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应是
(  )
A.基层民主自治
B.政治协商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代表大会
7.有人说,《人民日报》社论是我国政治形势的风向标。1954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B.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C.“一五”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8.“1952年,河北遵化市西留村农民王国藩领导的合作社,成员是23户贫农,全社仅有一头驴,入社三条腿,还有一条腿是别社的,农民家里一穷二白,生产资料极为缺乏……1953年底,社里添置了5头牛、65只羊、12只猪、1辆铁轮车,还有喷雾器等生产工具。”材料中西留村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一五”计划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
9.下图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增加
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直到最后消失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10.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与此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许多重要指标已有确实把握提前完成。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材料旨在表述中共八大的
(  )
A.召开背景
B.通过决议
C.历史意义
D.主要内容
  下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导致甲到乙阶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完成
12.出现乙到丙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民缺少发展生产的资金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13.图一、图二、图三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  )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14.“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由此可见,“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是
(  )
A.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D.阻滞国民素质的提高
15.畅销书是指那些符合时下大众需求,受到社会大众欢迎且销售突出的书籍。下列书籍中,最有可能成为1957—1966年中国畅销书的是
(  )
A.《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
B.《批林批孔文章汇编》
C.《邓小平文选》
D.《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参考文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哪一年由谁颁布的?(4分)具有什么性质?(4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年制定的?(2分)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回答,这部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4分)
(3)上述两部法律文件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时间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材料二 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农业各自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促进工业发展的措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哪种经济成分。(2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及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的原因。(6分)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业从弱到强。今天,中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历史镜头一起来探讨中国的工业发展之路。(14分)
镜头一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
镜头二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1)分别概括镜头一和镜头二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中所处的阶段。(4分)
(2)在你概括出的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中,你认为哪一阶段的发展更值得今天反思和借鉴?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10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材料信息“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说明我们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在发展其他行业,其实就是各个行业进行适当协调,故答案选B。
2.C
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如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经济形态,而非1953—1957年,排除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依据是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不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所占比重,排除D,故答案选C。
4.A 5.C 
6.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故答案选D。
7.D
8.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1953年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1953年开始在农村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故答案选A。
9.D 10.A 11.B 12.C 13.D 
1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材料内容充分说明当时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形同虚设,故答案选B。
15.A
16.(1)1912年;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或回答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革命性和民主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如回答资产阶级宪法得2分,但只回答共和国宪法不得分)
(2)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如回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也可得分;如回答社会主义性质不得分,原因:社会主义属于社会性质)
(3)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7.(1)工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共产党并肩作战;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资产阶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赎买政策可以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
18.(1)镜头一: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立阶段。镜头二: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探索阶段。
(2)答案一: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立阶段。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情况,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顺利完成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建立阶段更值得今天反思和借鉴。
答案二: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探索阶段。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出现,使我国工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对于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训。所以,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探索阶段更值得今天反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