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名校联盟 2020~2021 学年度上期高中 2020 级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2.C
3.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
5.D
6.(6分)
①对米丘林、李森科关于“无性杂交”的理论,从相信到怀疑到抛弃,体现了袁隆平对权威理论的挑
战。(2分)
②詹斯的水稻杂种优势理论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否认;袁隆平仍决心继续杂交水稻优势的科
学研究。这是一种对权威人物的挑战。(2分)
③袁隆平“水稻杂交原本有优势”的设想,是对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合写的《细胞遗传学》、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科书《遗传学原理》的挑战。(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A
8.(6分)
这是细节描写(1分),既表现了母亲对年幼孩子的呵护牵挂之情(1分),也写出了孩子初涉世事
的胆怯、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和对母亲的依赖(2分),同时为下文写孩子长大后的叛逆与母亲的渐行渐远
做了铺垫(2分)。
9.(6分)
①《背影》全文主要写一件事,四次写背影,作者把描写的焦点投放在典型细节——父亲的背影上。
《目送》没有集中写一件事,以目送为线索,写六次目送五次背影。
②《背影》表现父子两代人之间的亲情,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心和儿子发自内心的愧疚,都蕴含于催
人泪下的背影之中。《目送》情感牵系父亲、“我”、儿子三代,除了表现浓郁的亲情,还表达了哲理性
感悟。
③《背影》是典型的直线结构,条理清晰;《目送》是循环往复的圆形结构,匠心独运。
④《背影》叙事抒情有机结合,情感倾泻,充满感性;《目送》叙事议论有机结合,情感缓缓流动,
在理性沉思与感性图景之间穿插,充满哲理。
(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B
11.A
12.D
1
13.(10分)
(1)范师道认为不符合前代的典章制度,多次争论,刘沆非常厌恶他,于是范师道出京做常州知州。
(以为:认为;数:多次、屡次;出:外放,调出朝堂;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宫外的人不能详细知道,只会说陛下您宠幸的宫女太多,不能节制您的恩泽。
(详:详细、具体;止:通“只”;节:节制;各1分,句子大意2分。“谓”译成“说”“认为”
均正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
15.(6分)
①崇高辽远。
②永恒亘古。
③美好神秘。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
(1)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2)四面边声连角起 长烟落日孤城闭
(3)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
18.A
19.D
20.(6分)
①通过写诗来积累词语
②会使人思考词语的变化
③然后再把诗歌改写成故事
(评分标准:每空2分,符合逻辑,意思相近则可给分)
21.(5分)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点点心血勤育英
才泽神州。(满分5分。一个短语错,扣1分,扣完为止)
四、写作(60分)
22.写作提示:
风景,可以是本义,可以是比喻义。可以写具体的,如校园里的风景、教室里的风景;可以写抽象的,
如唐诗里的风景、语文里的风景。
命题意图是引导考生用眼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脑思考生活。
评分建议:
1.基准分45分(合格作文);
2.写成议论文,40分以下;
3.可以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含小说),可以是写景的散文;
4.内容突出“风景”,酌情加分;
5.在记叙、描写、抒情上有亮点,酌情加分;
6.在结构、语言、立意上有亮点,酌情加分;
7.书写美观的宜加分,书写差难以认读的,加重扣分;
8.其他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
解析:
1.C A.原文第2段“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是“或”,不是“和”。
(范围不清)B.原文第3段(偷换概念:文化地标与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
参观地、网红打卡地。”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不一定是文化地标。“(文化地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
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而不是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D.原文第6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句表
述少了限定词“很大程度上”。C.正确。整合第4段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
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
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即可以找到依据。
2.C. 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为例,是为证明第5段首句“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
求形神兼备”这个观点。
3.D “都可直接”表述错误,原文第5段的表述是:“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
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其中“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必要条件,选项的表述
中缺少了这一条件,与事实不符。
4.C “所以”强加因果。
5.D “同样的意义”错。
7.A 应是“五次背影”。
10.B A、C、D三项各有一处错误。A项“士卒虽多劲勇者/少小人思乱”断错。“多”与“少”相对,
应断为三句。C项,“必有包藏/险心投隙而动者”断错。“险心”属于上句。D项,“投隙而动”不能断
开。
11.A 殿试录取为进士。
12.D 他的升迁和他的建议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
14.B B项中“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为主”错。
17.B 涌现:(人或事物)大量出现。呈现:显出;露出。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诠释:说明;解释。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巍
然耸立:像高山一样耸立,不可动摇。
18.A “这些高尚品质”承前指代,“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具体体现”是递进关系。
19.D A.误用介词缺少主语,“追求”缺少中心语,“守道德、尊道德”顺序不当,“载体”用词不当。
B.“追求”缺少中心语,“守道德、尊道德”顺序不当。C.误用介词缺少主语,“载体”用词不当。
20.一、二句之间是因果关系,第二句是交代上一句的原因,即写诗能积累词语,所以①处要有“写诗”“积
累”这样的词语。②处应关注后面的“也会使”和“词语的变化”,从而得出“会使人关注或思考词语的变
化”。③处应关注前面的“先”字和后面的“这一往复”,从而得出“然后再把诗歌改写成故事”的结论。
参考译文:
范师道,字贯之,是苏州常州人。考中进士,任广德县的知县,县里有一座张王庙,百姓每年都会去
那里祭神,每次都会杀几千头牛作为祭品,范师道禁止了这一陋习。做许州通判,经过多次升迁担任都官
员外郎,吴育推举他做了御史。范师道上奏折请求皇帝停止由宫内直接发诏令对臣属推广封赠以示恩典的
做法,选择好了宰相后让他在任上更久,选举贤能的忠实子弟养在宫中作为后备的太子。
当初,宰相刘沆护送主持温成皇后的葬礼,礼官们商议着想把皇后的墓称为“陵”,范师道认为不符
合前代的典章制度,多次争论,刘沆非常厌恶他,于是范师道出京做常州知州。御史们都说范师道不应该
被外放,但没有得到答复。后来转任广南东路转运使,按照旧例补摄官都会委派给吏胥,没有前后远近的
区别。范师道给他们制定了名册并排好了顺序。后被任命为盐铁判官,在途中又改任两浙转运使,升任起
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等职。
后来宫中的周氏和董氏生了公主,各个宫里的女官好多都被升迁。范师道向皇帝上奏折说:“我私下
听说,各个宫中的女官,因为周、董两个人养公主,所以只用您的御宝和白札就任命他们为才人,不通过
3
中书省发出诰命。周、董二人的升迁是可以的,其他的女御以什么名义升迁呢?才人的品级已经很高了,
自古有固定的人数,唐代只有七人罢了。前朝的后宫中服侍的人不超过两三百人,身居五品之列的没有几
个,如果让每个宫的侍女都升迁,就不会有定额的限制了。宫外的人不能详细知道,只会说陛下您宠幸的
宫女太多,不节制您的恩泽。并且宫里的花费太多,就会大肆勒索百姓。一个才人的供养,每月相当一百
户中等人家的赋税。每年的额外赏赐还不包括在这里边。当时有一个大的流星落在东南方,声音像雷鸣一
样。范师道又上奏折说:“《汉》《晋天文志》中说:‘天狗星落下,就是破军杀将那样的凶星,会出现
死人流血的大事。’现在朝廷不是无为而治的时候,但却没有更多充实边境、防止盗贼的行动,没有做到
这种情况。即使有将帅,但不是年老,就是愚钝;士兵虽然多,顽强勇敢的却很少。小人思谋作乱,等待
时机就兴风作浪,一定有包藏险恶用心,伺机起事的。现在应该挑选将帅,训练士兵,下诏天下事先做好
防备。”仁宗晚年的时候特别恭谨节俭,而且边境没有战事,即使每次范师道说得有点过头,仁宗也会优
厚地对待他。御史多次上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应当重用,陈升之被罢免,范师道也离京任福州知州。不久,
以工部郎中的身份到朝廷担任三司盐铁副使。因为得了风疾,范师道被升迁到户部任职,又任直龙图阁、
明州知州,去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