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7 15:4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量一量,比一比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用手比划一下,你的一拃和一庹并估一估他们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教师:同学们估的都不太一样,究竟谁的是正确的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不就知道了。
教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那我们见过的测量工具都有哪些啊?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一拃和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一拃和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肩宽和一拃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
一拃 大约15厘米
肩宽 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 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黑板的长度 大约4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庹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教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实践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具体如下。
教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教师:如果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教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教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教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呢?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教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教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述,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系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达到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经验,为后面的实践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下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
长颈鹿的身高
6米
鸵鸟身高
2米50厘米
壁虎身长
12厘米
企鹅身高
1米30厘米
鲸鱼身长
26米
巨蟒身长
10米
…… ……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