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
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
映的是( )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 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 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2.下图是《图画日报》20世纪初的一则图文报道。图中一群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着自行车外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新潮人士已经遍及城乡
B. 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西方文明影响国人生活
D. 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
3.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他当时是由( )
A. 上海飞往武汉
B. 上海飞往南京
C. 天津飞往北京
D. 广州飞往上海
4.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思想 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兰新铁路的建成通车,改写了新疆、青海等省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该铁路的建成应该是在( )
A. 晚清时期
B.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
C.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D. 新中国成立后
6.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 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 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 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7.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
A. 中华民国成立
B.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C. 改革开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1898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这反映出近代报刊( )
A. 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
B. 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
C. 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D. 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
9.抗日战争时期,进步电影工作者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上述材料说明( )
A. 当时政府把电影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B. 电影事业是鼓舞中华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
C. 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D. 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10.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
A. 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 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 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11.下表反映了( )
A. 上海商业的发展优于内地
B. 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C. 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
D. 近代工业已转移到内地
12.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1993年粮票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C. 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
D. 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
13.有人说,中国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虽然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性质,但它毕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 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B. 新式交通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 新式交通使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
D. 新式交通使中国的经济实现独立
14.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 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C. 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 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15.1890年,清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道:“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该官吏感叹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 火车
B. 轮船
C. 汽车
D. 飞机
16.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 )
A. 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 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 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 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17.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传统思想的崩溃
B. 革命运动的开展
C. 进步人士的推动
D. 资本主义的发展
18.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这反映了( )
A. 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 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 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 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19.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 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20.1876年6月10日,英商怡和洋行投资兴建的上海吴淞铁路通车运营。8月3日,因火车压死了人,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赎回该铁路后拆除。根据这段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由英商在华投资兴建铁路可知,当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
B. 由吴淞铁路兴建的时间可知,当时该机车的动力系统主要应用的是瓦特的发明
C. 由在华投资铁路的是外商可知,当时中国尚未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D. 由火车压死人而被拆除可知,当时政府排斥铁路的主因是火车技术有重大缺陷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材料 1861年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在上海、镇江两海关附设邮政部,上海有新式邮政的雏形自此开始。1867年总税务司(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赫德(英国人,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45年。)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与邮资标准。1878年,赫德派华员吴焕在沪津等地筹办代理邮政机构“华洋书信馆”。在清廷的支持下,吴焕计划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普设邮政机构谋夺洋邮之利。赫德大惊,派洋员德璀琳在沪设邮局并推至全国,到1896年,全国24处海关普设邮局。187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大清邮政局”,划全国为35个邮区,下各设一分局,后由邮传部(1907年设,主管邮政、电讯、交通等事项)直辖。民国后改由交通部管辖。
——摘编自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
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 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材料二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商人在消费方面却放弃节俭而趋于奢侈化。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同时还耗费巨资结纳官府。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4.材料 缠足是妇女的一部血泪史。清朝末年,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兴起了种种变革。随着变革的开展,社会逐渐意识到妇女的地位,为此,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反缠足运动,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它对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有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朱升芹《近代妇女反缠足运动》
依据材料说明废止缠足的影响。
25.男女双性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家庭主妇角色,女性最高的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材料二 近代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简表: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扼要归纳中国近代女性角色定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以“我看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不超过100字的短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诗中不难看出所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选A。
2.【答案】C
【解析】“图中一群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着自行车外出”表明新潮人士出现在城市,故A项错误;“图中一群上海女性身着旗袍骑着自行车外出”这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无法体现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自行车是从西方传入的,旗袍吸收了西式服饰的特点,表明国人生活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故C项正确;民国时期新式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并没有广泛使用,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4.【答案】B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与史实不符,故B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青海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建设时期。故选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中服饰变化的原因这一基础知识,具体到旗袍样式的变化的原因。旗袍样式的变化与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关系不大,故A、B项错误。中国民族服饰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而是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错误,选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可以得出近代报刊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故A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影片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战等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均夸大了电影的作用,故排除。
10.【答案】D
【解析】A项发生在1927年;B项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C项出现在20世纪初,均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故D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铁路、电报、电话、电灯发明及应用时间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资源配置上用市场配置为主的方式取代行政计划配置为主的方式,“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票证、粮票是5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缺乏的产物,由“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粮票全部取消”可知,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有关,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新式交通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未能使中国经济实现独立。
14.【答案】D
【解析】结合“2008年10月31日”及“这30年中”,即是从1978到2008,正好是改革开放以来,因而D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原因,不对。B项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也不对。C项并不能概括互联网出现前的情况,因为互联网是在1995年才在我国推广的。
15.【答案】A
【解析】按照材料“1890年”、“载重”、“各处仿行”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个清朝小吏指的是火车,故A项正确;B项时间、载重与脚费的反差等虽也符合,但是“各处仿行”就不适合轮船了,故B项错误;汽车是20世纪初才进入上海等大城市的,故C项错误;飞机在20世纪初才发明出来,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作者倡导兴办女子教育,培养她们的国家思想、公共观念,这是当今的第一要务,故C项正确;女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女子兴学、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是否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故A、B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选B。
18.【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可知西方文明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9.【答案】D
【解析】A项“开放”说法不准确;B、C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代之以西方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
20.【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资本输出,与题干时间不符,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A、C两项错误,而清政府排斥铁路主要是封建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B项正确。
21.【答案】解读:材料表明,中国现代邮政(邮政现代化)是从上海发端推广到全国的,最初,邮政控制在洋人手里(总税务司赫德,邮政控制于海关总税务司)。清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邮政,与洋人竞争(争利)。
以上内容表明,中国近代新式邮政的产生,体现了列强控制经济主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也使信息传递更快捷简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呈现近代化特征。第一小问解读主要归纳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特征,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分析邮政事业产生与发展,以及邮政事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2.【答案】 (1)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制度比较完善,组织和邮递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
(2)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 第(1)问抓住“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等信息归纳。第(2)问注意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归纳。
23.【答案】变化:由崇尚节俭到追求奢侈,鼓励消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壮大。
【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商人在消费方面却放弃节俭而趋于奢侈化”“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概括即得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的变化。从内因看,消费观念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从外因来看,受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
24.【答案】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有利于妇女身心解放;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25.【答案】(1)根源: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和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儒家思想宣扬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
(2)特点: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和解放的价值追求;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深入发展;女性由家庭责任逐渐发展到社会责任(家庭社会并重)。
原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特别是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3)古代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阻碍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落后的,反动的;近代以来女性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女性解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女性解放是近代化的表现,是进步的;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经济角度看,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妇女“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被束缚在家庭中,相夫教子;从思想文化角度看,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导致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女性最高的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
第(2)问的第①问近代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经历了:从拥有女性素质、强健体魄到尽爱国责任、国民义务,再到追求自由独立。从中反映的既有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责任的增强,也有社会进步的推动。第②问背景知识分析,结合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的阶段特征,从外部列强的入侵、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内部近代社会变革、社会习俗的变迁等方面分析。
第(3)问综合上述分析,从历史上妇女的地位低下,中国近代女性角色定位的变化,影响妇女地位的因素三个方面写作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