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史学界认为,罗斯福政府通过社会立法,开启了美国历史的一个新进程。如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一套老年退休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新进程”是指( )
A. 国家干预经济
B. 福利国家
C. 自由放任
D. 市场经济
2.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与此类似的西方经济模式是( )
A. “重商主义”
B. “自由放任”
C. “国家干预”
D. “混合经济”
4.西方主要大国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形成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主要是为了( )
A. 缓解“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 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C. 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 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5.二战后美国人杰克失业了,一直都呆在家里,5年来没找工作。但他一家5口人,每月可从保障局领到l255美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他家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杰克及其家庭的生活得到保障主要受益于( )
A. 罗斯福新政
B. 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C. 里根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D. 经济的全球化
6.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
A. 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 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 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 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7.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及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A. 技术革新步伐减缓
B.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D. 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8.1935年3月9日,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授权总统在信用和金融方面以巨大权力。以下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 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B.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9.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曾这样描写罗斯福:“整个国家都站在他那边,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人们还是追随他。事实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由此推断( )
A. 罗斯福新政冲击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B. 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民众宣泄不满
C. 美国民众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很不满
D. 罗斯福新政激发了美国民众的信心
10.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主要是因为( )
A. 罗斯福是民主党人
B. 新政未能全面干预经济
C. 未能触及生产资料私有制
D. 新政措施阻碍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11.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农场主公开销毁牛奶的场景,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A. 美国经济进入极度繁荣时期
B. 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极端尖锐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D. 美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提高
12.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是美国最重要的股价指数,同时也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晴雨表。1991年4月17日,首破3 000点,然后持续10年一路涨到2000年1月14日的11 723点。影响这一时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经济”的出现
B. “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
C. 国家管制证券业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3.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1.4米的胡佛水坝宣布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 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 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 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4.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这幅图片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来临之际( )
A. 汽车制造业日益衰退
B. 新式交通工具革新迅速
C. 美国汽车行业供不应求
D. 市场萧条购买力十分低下
15.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些措施( )
A. 在21世纪50年代得到推广
B. 扩大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权
C. 促使经济摆脱“滞胀”走向复苏
D. 借鉴了中国计划经济的优点
16.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
A. 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 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17.192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所放贷款中流入股市的数额居然超过了流入房地产和普通商务投资的数额,出现了公司产品不断积压、股票行情不断看涨的现象,这一现象( )
A. 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B. 刺激了美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C. 保证了生产的资金需求
D. 增加了金融的风险性
18.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 )
A. 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 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 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 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19.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是指( )
A. 经济发达,高枕无忧
B. 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 军队强大,无惧外敌
D. 大规模国有化政策
20.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
“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
A.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 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 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让胡佛始料未及的是,这次“萧条”居然发展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胡佛似乎显得不知所措,但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
(1)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
(2)成立谷类稳定公司,力图通过收购多余的粮食来制止价格的下滑。
(3)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
(4)设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通过自愿联合来解决问题。
(5)支持通过减税议案,降低个人和私人企业的所得税。
(6)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为银行、保险公司、农场抵押公司以及铁路公司提供贷款。
(7)建立住宅贷款银行,对有房产抵押的建筑与贷款公司、储备银行和保险公司给予贴现。
(8)扩大信贷资金,保证商业实体和个人享用更多的贷款。
……
——摘编自[美]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
23.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内森·米勒在《罗斯福传》中这样写道:“……从一开始就受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 页逐一抄录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一部分资本家对新政持强烈反对态度的原因。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某些人对《社会保障法》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4.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
25.在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中,集权还是放权,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经历了一个“集权——放权——集权——放权”的历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历程。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保障法案》属于当时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新政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改变了以往的“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正确,C 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建立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强调政府的计划指导,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符合这两个限定条件的是①②,故选B。
3.【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如题干所述,混合经济的基本概念:是指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两者契合,故D项正确;A项“重商主义”是指国家对商业尤其是外贸的重视和扶持,盛行于新航路开辟后到工业革命前,故排除;B项“自由放任”是指自由主义,即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故排除;C项“国家干预”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罗斯福新政后在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推广,故排除。
4.【答案】B
【解析】西方大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混合经济”发生在70年代,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故B正确,C、D时间不对,A与题意不符首先要排除。
5.【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信息看,杰克一家虽然失业在家,但由于国家实行优厚的福利政策,也可以保障基本的家庭生活。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因为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各国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罗斯福新政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与材料中“授权总统在信用和金融方面”相符,故A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对罗斯福新政的拥护,不是说明其破坏了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美国民众拥护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有助于走出危机,得到人们的支持,故D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政的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这个矛盾,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1.【答案】B
【解析】回答时抓住时间限制“20世纪30年代”,通过“公开销毁牛奶”可以看出当时的商品根本没有市场,反映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12.【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的实际上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故A正确。
13.【答案】A
【解析】20世纪30年代正是罗斯福新政时期,他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目的是促进就业,缓和矛盾,最终恢复美国经济,因此A项正确。B、D两项与兴修水利关系不大。C项只是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
14.【答案】D
【解析】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股价狂跌,股市崩盘,全面危机接踵而至,失业者剧增,市场萧条,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在此情况下,人们的购买力非常低下,为此,为了获得现钞,就出现了廉价买车,低价销售的现象。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可知,这是西方国家应对1973年经济“滞胀”的有效措施,故C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B项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中“加重”“剥削”明显错误,B、C两项可排除。D项是手段,不是目的,也可排除。A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一——金融的投机现象。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
18.【答案】C
【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调控整个国家的生产经营,用“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C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注意“保护”一词,这种“保护”,是一种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制度。
20.【答案】B
【解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供求矛盾的激化,这就要求政府调整政策以缓和矛盾、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故B项正确。
21.【答案】胡佛采取的反危机措施说明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并不是一味地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这些措施虽然无法应对空前严重的危机,但还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但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摆脱危机。尽管如此,还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22.【答案】(1)海外市场的拓展;科技革命的推进;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2)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3)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第(1)问考查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强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图表;第(3)问意在考查“新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
23.【答案】原因:制定规章制度,对资本家的生产经营进行干预;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与剥削。
不同意。理由:法案只是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有限地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以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因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损害了资产阶级部分利益,因此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强烈反对。《社会保障法》改善了劳资关系,缓和了矛盾,最终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24.【答案】(1)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
(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
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
(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原因: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②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
(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四点任答二点即可)
【解析】第(1)问,从“慢性危机”、“遭受的打击更大”来总结两者的相互关系。第(2)问,材料二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增加了“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可看出其变化,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第(3)问,从信息“补贴”“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跟当时解决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有关。从这个角度作答即可。第(4)问,特点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总结。
25.【答案】历程:16世纪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政府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开始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20世纪80年代,采用新自由主义思想,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解析】此题问历程,结合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阐述即可,重点需要叙述每个时期经济运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