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克和千克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克和千克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8 06:3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研究主题
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盘秤、天平、盐、沙子、2分硬币、回形针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都有去过超市的经历吧!下面让我们跟随图中小朋友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这些物品中有的用“克”,有的用“千克”表示,那你觉得用“克”表示的物品比用“千克”表示的物品谁更重,谁更轻?
师:那我们就说比较轻的物体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3、导入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表示物体的轻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4、学习用英文字母表示克和千克。(克和千克还可以用英文字母表示,克用g千克用kg)
学生观察主题图,思考并口答
学生观察回答
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物体的轻重
读课题
认读英文字母g和kg
看图激趣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克和千克,为后面的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
调查收集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提出问题,(这些物品都是标出重量了的,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是没有标出重量的,该怎么办呢?你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重量?)课件展示几种常见的秤(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看一下你认识其中的哪一个,并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
2、认识盘秤。出示盘秤,上面这个大盘是干什么用的,下面这个表盘呢?(看物体重量的)怎么看?(老师介绍:上面有一个kg,是什么呀?说明这个秤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这个指针指到几就是几千克,指向1时就是1千克,指到2呢?)
3、认识天平。(天平一般在实验室里用到它,它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重的东西它称不了。)
4、简单介绍古代的秤(课件出示)
三、认识克
1、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的2分硬币有多重。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秤,那你想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个东西吗?你们猜它是什么?师:它是一枚2分钱的硬币,谁来猜一猜它到底有多重?
师:那到底1克的东西掂在手里是什么感觉,请同学们拿出一枚2分钱硬币掂一掂,感觉一下,并记住这种感觉。
2、寻找一克的物品,用天平验证,再掂一掂说感受。
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放在这里的东西(投影展示),谁可能是1克重的呢?
老师把这枚2分钱的硬币放在右边盘子里,右边就是1克重,左边盘子放入一个物品,如果天平平衡或只偏了一点点,说明这个东西就大约是1克。看看谁能选对?(老师逐一验证,选错的再去重选)
刚才我们感受了?克的物品?(板书:1克)
一个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2个硬币是?克,10个是几克?(板书10克)请你拿出装有10个硬币的口袋掂一掂,感受一下。
3、估一估,猜一猜我们的扇子道具有多重。(学生猜,老师验证,板书100克)请学生一手托着扇子道具,一手托着书,猜一猜这本书有多重?(验证后板书200克)
4、你能用同样的方法估一估一包盐的重量吗?(板书500克,并介绍什么是净含量。)
四、认识千克
1、认识1千克,理解1千克=1000克,学习读式子。
师:刚才我们掂了一袋盐是500克,老师手拿两袋盐是几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算式,师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我把它放到秤上去称一下,称出的重量是多少?因为指针指向多少?(1千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计算出来是1000克,称出来是1千克,这说明了什么?(他们相等)板书: 1千克=1000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教读这个式子,强调为什么这样读。)
2、感受1千克有多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师:你们再掂一掂这两袋盐,并找出桌子上谁和它一样是1千克。(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小结:一手掂这两袋盐,一手掂另一个物品,感觉一样重的就是1千克了。
3、考考你。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哪个重?(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小结:它们一样重,都是1千克。只不过棉花轻看起来就多一些,大一些;铁块重,看起来就少一些,小一些。)
4、小结。(刚才我们体验了1枚硬币重几克,10枚重几克,扇子道具重几克,书重几克,一包盐重几克,两包盐重1000克,也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把自己认识的秤跟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仔细观察,认识盘秤
观察,认识天平
了解古代的秤,知道现在的杆秤就是古代的秤
认识2分钱的硬币,每位学生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也就是1克的重量是什么感觉。
交流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也会聆听别人的感受。
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来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把选好的那个1克的物品拿回小组,让其他同学掂一掂。
学生掂好后指名说感觉。
学生回答,再掂一掂10个硬币的重量,感受10克的物品重量。
学生猜一猜扇子的重量,再猜书本的重量。通过对比,感受谁重一些,谁轻一些。
学生猜重量,在包装袋上找出重量。
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看盘秤的指针,并读出重量
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习读等式,明白这样读的目的
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再找出和这两袋盐一样重的物品。
一边演示,一边说出自己是怎办找出来的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问题质疑激趣法:“没有标出重量的,该怎么办呢?”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准确来说要用秤称一称。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再教认识各种秤,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直观认识法:初步认识盘秤和天平,知道它们的用途,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熏陶法:通过认识古代称,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重量。寻找和它一样重的物品,发展学生的想象猜测能力。
汇报交流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的习惯。
体验法:让学生再次体验感受1克的物品的重量,加强自我感受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猜验法:猜测和验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学生在猜和找答案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欲望。
问题质疑过渡法:从500克过渡到1000克,从而引出1千克,为下面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作铺垫。质疑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推理验证法: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思维训练法:通过考考你,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感受重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说出下面物品有多重。
2、看秤说体重。
3、把质量单位送回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听到后也吵着回家,你能把它俩送回家吗?请同学们举出克或千克的卡片表示)
4、知识拓展。(数学日记)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
知识拓展中,学生读日记的内容,找出单位错误的地方,说出如何改正。
巩固练习法: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可以和大家伙分享一下吗?
2、知识拓展。(课件出示大象)
师:你们认识它吗?你觉得表示大象的体重要用什么作单位?(学生答千克)
其实除了我们今天认识的克和千克以外,还有其他的质量单位吨,我们以后会学到。
学生自由说,谈自己的感受。
知识拓展环节,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梳理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自主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质量单位)
g kg
500克+500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1kg=10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