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一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窗口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后面学习分米和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能根据长度间的关系进行简单换算并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毫米的概念,并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毫米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毫米的概念并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旧知
提问学生学过那些长度单位?
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1米=( )厘米
导入新课:
本节课邀请我们的好朋友孙悟空一起学习本课,借助孙悟空厉害的武器—金箍棒导入本课。请学生观察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解决哪些问题呢?
展示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能根据长度间的关系,进行简单换算;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探求新知:认识毫米
1.感知1毫米
通过”孙悟空能把1毫米的金箍棒放到耳朵里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毫米是比较短小的.
通过学生估一估”猜一猜1mm有多长?请学生用手比一比。”让学生大体猜测1毫米,为后面学习毫米做好铺垫。
2.认识1毫米
请学生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出毫米,引导学生认识1毫米,先请学生自己找一找,再请学生同桌之间合作,互相找一找,最后请学生上台展示找到不同的1毫米,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1毫米就是直尺上两个小格之间的距离。量一量提前准备好的1毫米厚的卡片,请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感受1毫米的厚度。请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教师用提前准备好的物品请学生上台展示量一量厚度,数学生再次感受1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并通过实际物体感受1毫米物体厚度,初步建立和感受1毫米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1毫米,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毫米与厘米的单位换算
教师展示将1毫米厚的卡片依次叠加起来,几张卡片就是几毫米,请学生找一找4毫米,并请找的快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找到,引导学生再找几毫米时可以先找到5毫米。通过学生的认知,请学生找一找7毫米、9毫米。最后请学生找一找10毫米,学生会发现10毫米就是1厘米,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会找10毫米就是1厘米,再请学生巩固一下,找到20毫米,学生很快发现20毫米就是2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10毫米就是1厘米,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来挑战
1.我会填
1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10毫米=( )厘米 5厘米=( )毫米
6cm=( )mm 9mm=( )cm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的身体长大约3( )
教室的高度大约有3( )
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26( )
老师的身份证厚大约1( )
八戒的日记(改成合适的长度单位)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毫米长的牙刷刷牙,然后洗脸吃饭。接着走了50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凳子上,拿出15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