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芣苢 插秧歌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 芣苢 插秧歌 同步巩固提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8 09:58: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芣苢 插秧歌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解析:“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B.唤渠朝餐歇半霎(水渠)
C.低头折腰只不答(弯着腰)
D.秧根未牢莳未匝(移栽、种植,这里指插秧)
解析:渠:代词,他。
3.《诗经》中常用赋比兴的手法。下列诗句中采用“比”的手法的一项是( B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B.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
二之日栗烈。
D.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解析:B项,“如”是比喻词,“好像”的意思。
4.
下列诗句中,与下面图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B )
A.画里常写空山,一人观竹听风。人问空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
B.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秋山秋水伴我,何人在你心头?
C.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年年来此树下,心情总是不同。
D.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
解析:本题考查图画的意境。作答时,应注意诗中的意象。A项,“空山即是心中”应该是虚,不应出现在画面中。C项与D项,“年年来此树下”“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都是实景,画面中应该出现,可是画面中没有。故选B。
5.下列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样式按产生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经》——《楚辞》——乐府诗——词——曲
B.《诗经》——乐府诗——《楚辞》——曲——词
C.《诗经》——《楚辞》——乐府诗——曲——词
D.《诗经》——乐府诗——《楚辞》——词——曲
解析:《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楚辞》——战国;乐府诗——汉朝;词——起于唐,兴于宋;曲——兴于元。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末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D.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解析: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__薄言捋之__。
(2)采采芣苢,__薄言袺之__。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__笠是兜鍪蓑是甲__”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4)《插秧歌》中,“__唤渠朝餐歇半霎__,__低头折腰只不答__”两句写出了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二、课内阅读
阅读《插秧歌》,完成8~10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8.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答案: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9.“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插秧犹如战斗一样紧张,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10.尾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答案:“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尾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秧苗。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遂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县令回家16年后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________。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B )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解脱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解脱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摆脱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摆脱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大张旗鼓:形容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解脱:指解除烦恼,摆脱束缚,从而获得身心自由;摆脱:指冲破束缚和障碍而获得自由。根据以上词义及语境分析,可知选B。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主客颠倒,C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解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根据前后文,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修饰“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项。故选D。
4.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A项,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运用了借代手法。B项,“玉笋”说的是手指,“金莲”说的是小脚。运用了比喻手法。C项,明镜:比喻平静的水面。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成”“是”为比喻词。运用了比喻手法。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桃 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③。
之子④于归⑤,宜⑥其室家⑦。
桃之夭夭,有蕡⑧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⑨。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华:同“花”。④之子:这位姑娘。⑤于归:女子出嫁。于,去、往。⑥宜:和顺、亲善。⑦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⑧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⑨蓁(zhēn)蓁:树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桃夭》,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首句“桃之夭夭”,让读者看到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比兴手法。《桃夭》也使用了这种手法。
D.“灼灼其华”是说桃花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从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开,而经过打扮的新娘两颊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解析:C项,“这一章法”应叫作重章叠句。
6.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章,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诗的三章都以“桃之夭夭”起兴,第一章以嫩红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第二章以硕大的桃实比兴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全诗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具体诗句,从赋比兴的角度分析,诗的这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了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这是一首贺婚诗,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与祝福。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作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解析: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来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也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了思乡之情。②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了爱惜春天之意。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了枉抛光阴之叹。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xī
chì):指像鸳鸯的一种水鸟。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的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又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属于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出山翁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的流连忘返之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
10.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同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①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②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③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三、综合素养
11.[原创题]根据你对《芣苢》的理解,写一段鉴赏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运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芣苢 插秧歌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
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B.唤渠朝餐歇半霎(水渠)
C.低头折腰只不答(弯着腰)
D.秧根未牢莳未匝(移栽、种植,这里指插秧)
3.《诗经》中常用赋比兴的手法。下列诗句中采用“比”的手法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B.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
二之日栗烈。
D.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4.
下列诗句中,与下面图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画里常写空山,一人观竹听风。人问空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
B.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秋山秋水伴我,何人在你心头?
C.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年年来此树下,心情总是不同。
D.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
5.下列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样式按产生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乐府诗——词——曲
B.《诗经》——乐府诗——《楚辞》——曲——词
C.《诗经》——《楚辞》——乐府诗——曲——词
D.《诗经》——乐府诗——《楚辞》——词——曲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末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D.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__
__。
(2)采采芣苢,__
__。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3)《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__
__”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4)《插秧歌》中,“__
__,__
__”两句写出了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二、课内阅读
阅读《插秧歌》,完成8~10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8.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9.“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0.尾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限时45分钟)
一、语言运用
[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遂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县令回家16年后写成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________。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解脱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解脱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摆脱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摆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4.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D.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桃 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③。
之子④于归⑤,宜⑥其室家⑦。
桃之夭夭,有蕡⑧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⑨。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华:同“花”。④之子:这位姑娘。⑤于归:女子出嫁。于,去、往。⑥宜:和顺、亲善。⑦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⑧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⑨蓁(zhēn)蓁:树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夭》,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首句“桃之夭夭”,让读者看到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比兴手法。《桃夭》也使用了这种手法。
D.“灼灼其华”是说桃花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从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开,而经过打扮的新娘两颊绯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6.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章,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作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无那:无奈。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注】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xī
chì):指像鸳鸯的一种水鸟。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的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又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属于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出山翁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的流连忘返之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0.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三、综合素养
11.[原创题]根据你对《芣苢》的理解,写一段鉴赏文字,200字左右。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